昨日中午,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92岁。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称于世。
1 他近50年前的手抄作品
19日刚刚出版
19日,冯其庸1968年抄完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他曾说:“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珍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瓜饭楼”正是冯其庸位于京郊张家湾的寓所。
据专家介绍,《石头记》清代抄本有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等十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因第五册至第八册书名下注有“庚辰秋月定本”,故名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相较之下,庚辰本年代较早,文字最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2000多条,价值最高。
据了解,冯其庸从1967年12月开始严格按照原著格式逐字抄写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68年6月抄写完毕,整整抄了7个月。
冯其庸在小楷上有深厚功底,从这部手抄本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前面部分有明显的晋唐书风,接着转为他较为熟练的文征明小楷风格,后来则变为书写较为快速流畅的行书小楷。翻开这部手抄本,阅者无不有赏心悦目之感。
2 他是博学多才的大家
我们很难用“某某家”来框定冯其庸的身份。如果说他是画家,可他的书法作品严谨而豪放,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书卷气;如果说这是因为书画不分家,可他在诗词上也颇有建树;如果说诗书画本是一体,可他还是优秀的摄影家、戏曲评论家,甚至是探险家。
有人称冯其庸为“国学大师”,他却拜托大家不要用这样的称呼,并幽默地说,要是“大师”可以理解为“大学教师”,自己倒很符合。
冯其庸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有很大成就,他出版的考证丝绸之路和支架取经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3 他与《红楼梦》的一生情
当然,红学家是冯其庸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20余部,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和《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近30年来,中国红学界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有他的功劳,比如中国红学会的创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创立、《红楼梦学刊》的创立等。就学术研究本身而言,冯其庸对曹雪芹的生平、家事、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研究,也卓有成就。
冯其庸曾说:“念中学时有一位先生叫我读《红楼梦》,读了一半我就读不下去了,觉得婆婆妈妈。我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看这个觉得没劲。”那时,冯其庸19岁,和《红楼梦》擦肩而过,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与《红楼梦》再续前缘。1954年,冯其庸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作为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他不得不重新读《红楼梦》。这一看,就再没放下。
真正让冯其庸与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产生共鸣的,是在抄写《红楼梦》以后。他说:“《红楼梦》实际上写的是一个人的人生。这个人生的遭遇,你了解曹雪芹一家的遭遇就知道了,《红楼梦》辛酸得很,只有曹雪芹,只有经历过这样事情的人写得出来。”
85岁时,冯其庸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校订《红楼梦》,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校订《红楼梦》了。随着多年对红学的深入研究,他的体会、朋友的体会都多了,大家就又在一起重新整理了一遍,这次改动比较多。对于此次校订,冯其庸感到特别高兴,他说:“因为这种东西光靠读是体会不到的,只有一字一句地抠了以后才会觉得,这个地方一直有个问题,到现在豁然明白了,就改过来了。改完以后就觉得很痛快,解决了一个问题,对读者也觉得说得过去。否则,有时发现了错误,误导了别人,自己心里也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