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个同事闲聊,是谁不经意起了一个话头,有关春节的话题便成了“主打”。大家先是感慨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而后回忆起曾经的春节,回忆起春节里曾经的快乐。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说起小时候将一整挂鞭拆散,一个一个地跑着放;说起村里大水坑的冰结得老厚,上面满是打陀螺的孩子……自今日起,让我们开说春节那些乐事。
打“迭溜”,膏香油……刚写下这几个字,思绪便悠悠地飞向老家,飞向遥远的30多年前……
那时,环绕村子的是一年四季水流不断的寨河,那时的河面一到冬天就结冰,那时的冰结得那么厚,那时的“年下”乐事之一,便是跑到冰面上打“迭溜”。
“迭溜”是洛阳民间对陀螺的俗称。
>>> 自己的“迭溜”
自己做
我给14岁的儿子讲打“迭溜”,他奇怪为什么春节期间才打。
小子,那时候农村比较落后,从家里的地面到村里的路面,基本上都是坑洼不平的泥土地,“迭溜”在上面是不会转的,想有又光又滑的大场地,只有等到深冬河面结冰。
我给14岁的儿子讲打“迭溜”,他说你们的“迭溜”是买的吗?多少钱一个?
哪里是买的呀,在连买瓶墨水都得跟家里人哭几回的年代里,承载欢乐的“迭溜”都是自己做的。
在树上砍一段鸡蛋粗细的树枝,将树枝分成一拃长短的小段,这样的一段就能做一个“迭溜”。做时用刀一点一点地削,削到上面是圆柱形、底部是圆锥形,“迭溜”就做成了。高级一点的,在圆锥的锥点再嵌一个小小的钢珠,这样做成的“迭溜”,转得更欢,转的时间更长,磨损更小。
打“迭溜”的鞭子相对容易做些,随便找一根顺手的木棍儿,棍子上随便拴一根绳子,能抽动“迭溜”就行。
拿着刚做好的“迭溜”和鞭子跑向寨河的冰面,小小胸腔里满是幸福的激动与迫不及待。
>>> 儿时的歌谣不比刘侗的诗差
“迭溜”学名陀螺,早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期时代就出现了。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40多个陀螺。
关于陀螺更多、更有趣的记载,得从明清笔记小说里找,其中最主要的是刘侗和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
《帝京景物略》曰:“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
又说陀螺的玩法:“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描写得细致入微、准确生动。
这本书里,还有刘侗的一首有关玩陀螺的诗,诗名《杨柳活》:“杨柳活,杨柳多。小孩小女闲不过,丝线结鞭鞭陀螺。鞭陀螺,陀螺起。陀螺起,鞭不已。鞭不已,陀螺死。”
我记得小时候也唱过一首打“迭溜”的歌谣,虽是俗言俚语,但因为原汁原味,一点儿也不比刘侗的诗差。
歌谣曰:“打‘迭溜’,膏香油,香油不欢膏棉油,棉油不欢膏脂油……”而后芝麻油、菜籽油等,只要你能想得起来,就可以一直接下去。
>>> 一个个“迭溜”欢快地旋转着
“打‘迭溜’,膏香油……”童年寨河的冰面上,小孩子越聚越多,一个个或粗陋或精致的“迭溜”欢快地转着,一个个小人儿卖力地挥着鞭子,发出脆响声,脆响的是清贫,也是欢乐。
来一次比赛吧,比比谁的“迭溜”转的时间长。
严阵以待,预备,开始,几张小脸严肃着,小小的身躯紧张着,看准时间,瞄准点位,啪啪啪……一鞭接一鞭抽。不好,谁的“迭溜”碰到了一块突出的冰碴儿,摇摇晃晃地挣扎两下,不转了,歪倒了,于是,有人惊呼,有人欢叫……
写着想着,眼泪都快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