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西南边陲,被迫发起了自卫还击作战。陆柱国主动请缨,奔赴前线。陆柱国在纷飞的战火中,接连写了3篇报告文学《红河岸边英雄花》《谁说这里是后方》《好孩子》;停战之后,他又写出报告文学《一代新人》和短篇小说《壮士一去兮》。
以《好孩子》为主,加入了另外两个英雄人物的素材,他与鲍梦梅合作,将其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花枝俏》。电影《花枝俏》荣获1981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1981年春夏之交,陆柱国应邀给中篇小说《射天狼》写评论。他完成了评论文章《读〈射天狼〉有感》,此文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后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年—1982年)理论二集。后来,他还完成了《射天狼》的电影改编,剧本取名为《道是无情胜有情》。影片获1984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二等奖,同年又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1985年7月,陆柱国被任命为八一厂的艺术副厂长,主管文学部和故事片的创作和生产。陆柱国在5年零2个月的任期内,完成了40部故事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主旋律影片《巍巍昆仑》和探索片《晚钟》。
《巍巍昆仑》是八一厂第一次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作为主要人物的电影。《巍巍昆仑》还是八一厂第一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的电影。
《晚钟》是一部反映抗日的探索片。八一厂在主旋律影片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投拍了《晚钟》。该影片在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奖中,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四项大奖,还获得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美术片、最佳音乐三项大奖提名,并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银熊奖。
1990年10月,陆柱国离休。
1991年,反映三大战役的大片《大决战》完成以后,中央军委指示八一厂继续拍摄反映解放全中国东、西、南、北四大战区的4部8集大片《大进军》。八一厂找到陆柱国说,华东、西南、西北战区已由《大决战》的编剧们认领了,希望他能出任进军中南的编剧。
1991年12月,《大进军》创作组正式成立。1992年8月,陆柱国率先完成进军中南的上、下集初稿,取名为《南线驰骋》,定稿时改为《南线大追歼》。
1994年7月下旬,八一厂新任厂长王晓棠和艺术副厂长王庆生紧急约见陆柱国,因《大进军》中写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剧本仍没有着落,但投拍在即,要他立即着手创作,争取在国庆节前出详细提纲,12月底出初稿。要在半年内完成别人两年半未完成的创作,这无疑给陆柱国出了一道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难题。然而,陆柱国最后完成了。
陆柱国仅用86天时间,就写完了进军西南的电影剧本上、下两集初稿,名曰《西南凯歌》,拍成电影改名为《席卷大西南》。该剧本荣获第一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剧本奖、上海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奖等三个奖项。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特别奖。
2004年3月的一天,八一厂约请陆柱国写一个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电影剧本。年近八旬的陆柱国,为了在一个月内完成这部剧本,不顾体力严重透支,夜以继日地写作。因为这个剧本,陆柱国再次获得夏衍电影文学奖,影片获得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特等奖。
2005年国庆节前夕,因为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八一厂想拍摄一部献礼影片。八一厂看中了陆柱国发表于1978年的短篇小说《不灭的篝火》,希望他能充实内容,改写成一部通过“红小鬼”的亲身经历来折射伟大长征面貌的电影剧本,剧名定为《我的长征》。陆柱国因此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编剧奖。影片《我的长征》在长征胜利70周年如期上映,并获得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奖和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特别奖。
2005年12月9日,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把第一个编剧终身奖授予陆柱国。12月28日,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庆祝大会上,人事部和广电总局授予50位中国电影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家”的荣誉称号,陆柱国名列其中。2007年10月,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大会召开,陆柱国和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同台接受了中国电影家协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摘自南目的《陆柱国传略》 文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