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在广州揭晓,洛阳曲剧院原创曲剧《河洛工匠》的编剧原长松、何海江获得提名作品奖,该剧本为我省唯一获奖作品。
《河洛工匠》以“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河南省道德模范,中信重工能源供应公司原党委书记、经理杨奎烈为原型创作。
曹禺剧本奖是全国性戏剧专业最高奖项,也是目前中国戏剧领域专为剧作家设立的国家级奖项。“这是我艺术生涯的里程碑。”编剧何海江说,《河洛工匠》是对“当代焦裕禄”杨奎烈精神的诠释,更是对新时代河洛工匠精神的颂扬。
何海江是宜阳县人,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洛阳曲剧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古装戏《岳霆招亲》《洛阳令》《窦娥冤》,现代戏《局长·母亲》《芳草》《河洛工匠》等。
20日,记者独家采访何海江,听他讲述了《河洛工匠》的创作历程以及他自己的艺术人生。
【对话何海江】
记者:《河洛工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何海江:杨奎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好干部,他把对群众的爱融入了血液中,把对工厂的爱渗到了骨子里,把对党的忠诚铭刻在了灵魂上。《河洛工匠》的主人公名为杨洪烈,讲述了他以工厂为家,视企业如生命,一心扑到工作上的故事。例如,企业面临困难时,他迫于生计向组织递交了辞职报告,然而得知“新重机”项目获批后,又毅然决然回到工作岗位;公司人员分流,妻子也在分流之列,即便是妻子推着三轮车卖浆面条,他也没有安排妻子上岗;被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后,他隐瞒病情,继续投身于工程建设。
记者:您创作《河洛工匠》的初衷是什么?
何海江:我曾在煤矿工作,对工矿、工人、工业有着深厚的感情。2012年3月,《洛阳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沿着焦裕禄走过的路》,我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被杨奎烈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后,我市做出开展向“新时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杨奎烈同志学习的决定。随后,我下定决心,要创作出一部展现杨奎烈事迹、弘扬焦裕禄精神、反映我市工业发展辉煌成就的现代戏。
记者:能获得戏剧专业最高奖,《河洛工匠》一定经过了多次打磨,请您谈谈这一过程。
何海江:从2013年9月拿出初稿到2020年12月成功首演,这部戏的创作历经8年时间。我一直认为,艺术作品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回到生活中。我曾50余次前往中信重工体验生活,先后采访了杨奎烈的领导、工友、妻子等。8年间,我们数易其稿,十几次研讨,最初该剧剧名为《英烈忠魂》,后相继改为《杨奎烈》《工人杨奎烈》《大工重器》《大工长歌》,最终确定为《河洛工匠》。
记者:您还创作过其他关于杨奎烈的作品吗?
何海江:其实,《河洛工匠》是我创作的“杨奎烈三部曲”之一。2012年7月,我写出了河洛大鼓《英烈颂》,之后又完成了情景话剧《杨奎烈》的创作。在写《杨奎烈》的同时,我已经开始着手写《忠烈英魂》(《河洛工匠》)了。
记者:接下来,您还有什么创作打算?
何海江:《河洛工匠》是我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但不是终点。我今年已60岁,回望过去的创作之路,坎坎坷坷,有好作品,也有不满意的作品。新时代需要新作品,我会更多地瞄准新时代富民强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力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何海江的艺术人生】
“20岁那年,我以插班生的身份‘混’进了戏校,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何海江说。
何海江是宜阳县董王庄乡灵关店村人,他的父亲会拉曲胡,三里五村的人都知道。受父亲熏陶,他从小就对音乐和戏曲很感兴趣。
高考落榜后,何海江听说宜阳县豫剧团的一位老师办了一所戏校,他便缠着父母,非要去学戏。父母拗不过他,只好答应了。“那时候我已经20岁了,没办法,只能是插班生。”何海江说。
后来,经人介绍,何海江去了巩义新中煤矿,在煤矿工会、剧团工作。在那里,他接触了许多戏曲界人士,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然而,无论是戏校,还是煤矿剧团,都是业余组织,成为专业戏曲工作者是他的愿望。
“1995年,一个朋友对我说,洛阳曲剧团缺个弹三弦的人,我喜出望外。”何海江说,于是,他辞别了工作8年的煤矿,来到了一直向往的洛阳。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剧团,洛阳曲剧团藏龙卧虎、高手如云。然而,何海江没有受过更多的专业技术教育,有些力不从心。“当时,团里有人开玩笑说,何海江是一个‘三不准’伴奏员——弦定不准、音按不准、节奏不准。”何海江笑着说。之后,他不分昼夜地苦练三弦,用努力甩掉了“三不准”的帽子。
在弹三弦的同时,何海江对剧本创作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他找到我市著名剧作家、他的恩师李学庭,说自己非常爱好剧本创作这个专业,但个人基础太差。李学庭告诉他:“爱好就是最好的基础。”这句话,激起了何海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
2003年,何海江创作出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剧本——《岳霆招亲》,在参加我市剧本评选时,获得优秀奖。手中一支笔,心中一团火。从此之后,何海江勤奋敬业,在创作之路上取得累累硕果。
20年间,何海江先后创作了现代戏《局长·母亲》、古装戏《三子争父续集》、古装戏《桃园三结义》等,搬上舞台后受到观众高度赞誉。他参与创作的《新版洛阳令》《杨奎烈》《母亲的胸怀》等,再后来的《玉婵梦》《窦娥冤》《芳草》屡获省市大奖。此外,他还参与了《寇准背靴》《洛阳令》《刘秀还乡》《三子争父》《孟姜女》等十余部戏的剧本整理工作。
何海江表示,自己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洛阳这片文化沃土,得益于洛阳曲剧院这个平台以及组织的信任、培养、关怀。“群众喜欢,艺术才有生命力。我会更加努力,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何海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