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老年大学多是“老年人学,老年人教”;如今,我市一些老年大学有了更多90后、00后的老师。19日,记者走进洛阳晚报艺术大学(简称“晚报艺术大学”)看到,近1/3的老师都是85后、90后、00后。这些青春焕发的老师们,用灵活、有趣的授课方式给老年大学带去更多活力,让“夕阳红”更“青春”。
01 人生价值:老年人求知路上的一盏灯
“小王老师,这是我一大早烙的饼,还热乎着,快来尝尝!”19日一大早,在晚报艺术大学教室,学生吴秀梅把美味塞进王奇峰手里。
学员口中的“小王老师”名叫王奇峰,今年2月刚入职,是教授视频剪辑的老师。1996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在互联网公司从事视频编辑工作。
由于有了视频编辑的经历,每每回老家,王奇峰总被长辈拉着教他们视频制作,而在与老年人的点滴接触中,他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接触新生事物。
今年年初,看到晚报艺术大学招聘摄影教师的信息,考虑到养老行业逐渐成为朝阳行业,他心动了,决定走进晚报艺术大学开启任教之路。在他看来,能作为老年人求知路上的一盏灯,很有价值。
随着与老年人有更多接触,王奇峰对老年人有了新的认识。一次课上,他看到学生朱学贵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了4页笔记,当他提出要看一看笔记时,老人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王老师,这是草稿有些乱,回家我会再誊写。”看着老人学习的认真劲儿,他也被感染着。
“我的学生爱学习、也很潮”“我的学生剪辑的视频获得比赛金奖”……课余时间,王奇峰常与朋友谈起令他骄傲的学生。在老年大学任教的3个月里,他收获颇多:“看到学员们从不会剪辑视频到熟练操作,我也很有成就感;在教学中,老年人执着的学习态度让我的内心不再浮躁……”
02 亦师亦友:碰撞出更热烈的火花
在晚报艺术大学,还有年轻的中国舞教师张昭阳。当被记者问及为何选择到这里任教时,他笑着说:“当热爱遇到热爱,一定能碰撞出更热烈的火花。”
2000年出生的张昭阳,如今在晚报艺术大学任教已一年多。最令他开心的是,热爱舞蹈的他结识了更多热爱舞蹈的忘年交。
每个早晨,无论严寒酷暑,他一走进学校的走廊,就能听到舞蹈配乐和打节拍的声音,他知道那是学生们在细抠舞蹈动作。张昭阳说,看着满头银发的他们对舞蹈的那份热爱,年轻的自己也不敢懈怠。
张昭阳说,他的学生有句口头禅:“饭可以一顿不吃,但功不能一日不练。”在他看来,他的学生一个比一个认真,虽然他们年纪大,身体也不算灵活,但对舞蹈的热爱一直感染着他。
而在晚报艺术大学教课之余,学生们会跟张昭阳说起家长里短,有的学生更把他当大孙子,张罗着给他介绍女朋友,这一度令他有些尴尬。
“上课的时候他是我们的老师,下课了我们就成他的老师了。”今年60岁的贾秀敏乐呵呵地说。
课余时间,学生们会教张昭阳各种生活经验:如何处理母子关系、如何理财存“老婆本”……老年人把半辈子的经验掏心掏肺地传授给他。
03 责任坚守:需要更多人融入老年人的生活
“李郎中”本名李翼龙,是晚报艺术大学人气较高的老师之一。1989年出生的他,在晚报艺术大学任教5年,是一名中医教师。
“来到老年大学授课是我们年轻人的使命。”说起自己的初心,李翼龙有些兴奋,他想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老年人,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拥有健康的晚年生活。
“李郎中,晚上三点我还是失眠,你教我的穴位按法我没有掌握到位,闲了再给我说说”“我老伴患了流感,平时在生活中我该注意什么”……在课堂上,学员们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李翼龙都会耐心回答,他希望把健康的生活理念及日常养生知识教给学生。
5年的任教生涯,让李翼龙收获了成就感。他告诉记者,有八成学生一直跟随他学习了5年。每每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亲戚朋友解决身体不适时,他都很欣慰。
“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的人走近老年人,了解老年人之需,融入老年人的生活。”李翼龙说,这是他的责任,他会一直坚守。
专家点评
洛阳晚报艺术大学校长杨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大学,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需要也呼唤更多年轻人任教。
老年大学教育队伍年轻化是一件好事。年轻人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授课方式更加灵活、有趣,给老年大学带来更多活力,让“银发一族”更“青春”。尤其是年轻人对智能技术更加熟悉,他们走进老年大学任教,有助于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智能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能够帮助自身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