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来临,又到了86岁的刘忠仁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作为东方节奏艺术团的总指挥,他要带领30多名团员加班加点排练节目。按他的话说就是,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来临之际,他们要用最好的状态向全市人民展示最好的作品。
01 86岁的他,指挥乐队排练节目
日前,在位于瀍河区的中国中车集团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原洛阳机车厂)工会文体中心,记者刚踏上台阶,就听到一阵轻快悦耳的演奏声。在一楼的一个房间里,已经退休多年的机车厂职工刘忠仁正带着十几名团员排练节目。他看着乐谱,双手有节奏地挥动,随着他的手势,团员们操起二胡、琵琶、大提琴、小提琴、笛子、扬琴等,或紧迫、或舒缓、或高亢、或低沉的演奏声,铺满了整个房间。“结尾要有力度,不能拖泥带水;开头不太流畅,再来一遍……”刘忠仁说着,又挥起了双手。他精神矍铄,一举一动,很难看出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
“《洗衣歌》《打虎上山》《今天是个好日子》等,都是我们常练常新的曲目,争取在今年的牡丹文化节相关演出中,再次获奖。”排练间隙,刘忠仁自豪地介绍,“东方节奏艺术团主要由两支队伍组成,一支是民乐队,另一支是女生合唱队,现在是民乐队部分队员排练节目。你看,大家的劲头有多大,不管住在涧西、西工,还是老城,每次来文体中心排练,几乎风雨无阻。”
马建民今年74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是民乐队里吹笛子的高手。平时,他虽活动挺多,但每次排练,都是兴致勃勃地从嘉豫门大街赶过来;王红霞58岁,是团里年龄最小的,从铁路分局退休后,慕名而来。“跟着刘老师能学到很多知识,艺术团搞得红红火火,我们到处演出,丰富了生活,开阔了眼界……”王红霞说。
02 近半个世纪过去,他的学生依然追随他
刘忠仁像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了不少音乐爱好者。不过,听说团里有好几名十几岁就跟着他学习艺术的学生,至今大家依然在一起排练节目,记者还是觉得有些意外。
原来,20世纪70年代初期,刘忠仁曾是机车厂子弟中学的音乐老师。从那时起,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他的带领下,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62岁的吴宝华就是当年那群孩子中的一员。“把钉子放女同学座位上,和同学打架……调皮、捣蛋的事儿没少干。可是,刘老师就是有办法能让我们这些躁动的孩子安静下来,并有办法发现我们的特长,挖掘我们的潜能……”在这支民乐队中,很多人都是多面手,能熟练掌握不少乐器,吴宝华的大提琴和低音贝斯玩得很溜。
“你能想象吗?我60多岁,退休了还能跟着自己的启蒙老师排练,还能聆听老师的教诲,真的太幸运了!”吴宝华感慨道,“上学时跟着老师,后来在工厂上班,还跟着老师。成家后,我和老师是邻居。只要有时间,刘老师就招呼我们到单元楼楼顶排练。楼顶上经常回荡着悠扬的琴声及大家嘻嘻哈哈的打趣声,想起这一幕,就觉得无比幸福。”
有着同样幸福感的还有王阿梅,刘忠仁也是她的艺术启蒙老师。“十多岁从零开始跟着老师学艺术,没想到一跟就是几十年。当年,我到铁路文工团培训,别人玩时我不敢玩,抓紧一切时间练习弹琵琶,不然回来没法给刘老师交代。”
03 每天吹笛一个多小时
段钦伟在这支民乐队中担任扬琴首席演奏,提起刘忠仁,他更是感慨良多。“我是1982年分到厂里的第一批大学生。报到后的第二天,刘老师就让我当天晚上排练节目。我说我家在涧西,我要回家。刘老师说,不用回,晚上就睡在舞台边上。”段钦伟说,刘忠仁老师最让他佩服的,不是其艺术造诣有多深,而是多年来,他身上那种对音乐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他像一位建筑师,指挥大家建起一座座用各种乐器奏响、音韵分明的“立交桥”;他又像一位烹饪大师,调动各个队员积极性,做出一道道各具特色、味道绝佳的“菜肴”。
俗话说:“宁领千军万马,不领吹吹打打。”艺术团里个个都是人才,谁也不服谁,但大家就服刘忠仁,就心甘情愿地听他指挥。
“86岁的老人,至今还像往年一样,找单谱、写总谱、配器,给每个队员抄各乐器分谱,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群绝大部分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能拿着刘老师抄写的乐谱拉琴。乐谱还像数十年前我们看到的那样工整,只是现在86岁的老师能看清,而我们要戴老花镜才能看清了。难以想象,我们的老师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状态不输年轻人,至今每天都要吹笛一个多小时……”段钦伟话音未落,刘忠仁便拿起笛子吹了起来。他10岁左右无意中接触到笛子,没想到,这一吹就吹了近80年。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的笛声,依然宛转悠扬、悦耳动听。那些轻快、有力、如小马达般的音符,透过文体中心的窗户,传出很远。
■记者手记
刘忠仁,他是女队员口中低调、温和的谦谦君子;他是男队员心目中倔强、有趣、亦师亦友的伙伴。大家说,看到刘老师和别人吵架吵不赢,就拿起小号猛吹,让人忍俊不禁;有队员去世,刘老师带着整个乐队去殡仪馆奏乐送行,让人觉得这个团队好温暖、好有力量。
刘忠仁说,做人就要对生活保持热爱,要有爱好和追求,这种热爱、爱好和追求,就是抵御疾病、预防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和愉悦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