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林路小学举行中华古诗文诵读比赛,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记者 潘郁 摄 |
|
■记者 李吉吉
近段时间,我市不少小学的学生都在学校的要求或建议下背诵古诗词。然而,一些古代经典作品从孩子们的嘴里说出来却“变了味”——一些孩子“叫板”古代诗人,把经典诗文改得面目全非。
古代诗人的“倒霉事”
市民陆女士的儿子在涧西区某小学上二年级。听说这个学期孩子所在的学校正在举行古诗背诵活动,一天晚上,陆女士把儿子叫到跟前,想检验一下儿子背诵古诗的情况。她的儿子首先背诵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随后又背了一首七言律诗《黄鹤楼》。陆女士非常高兴,接着说出了李白《赠汪伦》的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让儿子接着背下去。谁知,儿子诡秘地一笑,背出的诗让陆女士哭笑不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然掉进水潭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紧接着,她的儿子又给她背了一首“春晓”:“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看你往哪儿跑!”
背完,孩子乐得哈哈大笑,陆女士的心里却不是滋味。她问儿子从哪里学的,孩子却不以为然地告诉她,班里很多学生都会这个,自己的诗是从同学那里“交流”过来的。面对陆女士的质疑,她的儿子还振振有词地说:“大家都觉得挺好玩儿的,有些人比我背的多得多!”
校园流行“恶作剧”
去年12月28日,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小学。在湖北路小学门外,当记者向几个学生问起这种“古诗”时,一个孩子立刻向伙伴们“炫耀”起来:“日照饭店生紫烟,遥看烤鸭挂门前。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另外几个学生也附和起来,先后背诵了一些“古诗”。他们说,现在校园里很流行这些“古诗”,谁要是不会背几首,大家就会嘲笑他。
在西工区某小学任教的张老师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那上面记了十几首“恶搞版”古诗,其中李白、王维、孟浩然、苏轼等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都不幸“榜上有名”。张老师说,这是他从一个学生那里没收的,他曾经问那个学生为什么要抄这些东西,对方回答:会背这类“古诗”的人在班里很“牛”,那个同学从各处“收集”到这些东西,就是希望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
据了解,这些“恶搞版”古诗大多为孩子们的“原创”,一些学校的学生还因此在私下组织“赛诗会”较量“创作成果”。此外,一些孩子在上网或阅读书刊时也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古诗”,他们便把这些东西记下来,然后在班里“推广”。
大多数家长表示难以接受
为了培养孩子的文学修养,市民李先生平时总要抽出时间教儿子学习古诗文。听到儿子背诵的改编版《静夜思》后,他十分担忧。他认为,传统文化对培养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多益处,而这些古诗被篡改后,诗句中原有的优美意境和深刻意义随之不见了,孩子背诵这些“恶搞版”诗句,对他们没有任何益处。有些诗句被篡改后还含有不健康内容,很容易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误解。
市民孙女士认为,这些被篡改的古诗有些类似于前几年某些广告篡改的成语。她担心时间长了,孩子记不住正确的诗句,反而记下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28日中午,记者在凯旋路小学门前采访了一些正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不少家长表示无法接受这些被篡改的“诗句”。不过,也有几名家长认为,只要这些“诗句”中没有不健康的内容,“孩子念念也没啥”。
老师认为需要加强引导
面对孩子们“恶搞古诗”,老师们的态度则相对宽容。安徽路小学语文教师马冬雪说,平时,孩子们选择“恶搞”的古诗,大多是内容简单、语言浅白的诗句。孩子们把它们篡改成“大白话”,多数是抱着一种恶作剧的心理,只是为了放松神经。
马冬雪老师在教学中发现,篡改古诗的“原创诗人”,不少是那些平时语文成绩并不算好的学生,有些篡改后的诗句不但非常通顺,而且很押韵。因此,她认为老师应该加以引导,向孩子们分析这种“篡改”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鼓励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创作。
拖二中语文教师张宏国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孩子们对古诗文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他曾经在一个小学生的笔记本上看到王国维先生为论述词的3种境界而引用的3句词,而下面则是孩子们对这些名句的“恶搞”:“昨夜西风刮大树,独上高楼,站都站不住。”“衣带太宽不缩水,为伊笑得没法睡。”“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发现,那人睡在街道办事处。”他说:“孩子们很难理解王国维的思想,出现那样的‘注解’也就不奇怪了。”
张宏国老师说,目前,我市不少小学正在让孩子们背诵古诗文,但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存在强行灌输的现象,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厌烦。此外,不少学校选用《唐诗三百首》作“教材”,其中一些名诗、名句明显不适合孩子们学习,“比如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些描写爱情的诗句,还有一些艰涩难懂的诗文”。一些学校只注重单纯的背诵,而不强调理解,也使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不高。“恶搞”古诗,便是孩子们这种不满情绪的发泄途径之一。
教育方式也是“恶搞”原因
我市青年学者张轶说,除时下较为兴盛的“恶搞”之风外,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尚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模仿往往不加辨别,对事物的认识也处于一知半解中。而这种被“恶搞”的古诗在借鉴古诗的音韵后,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内容又浅显易懂,自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另外,孩子们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种“另类”的诗歌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过,只要被篡改的古诗里不含有不健康的内容,家长没必要过分担心,只需对孩子加以引导,抵制其中的低俗内容,并通过给孩子讲解诗歌,让孩子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孩子的鉴别能力。
张轶说,孩子“恶搞”古诗,的确存在恶作剧心理,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现在一些教育方法也有很大关系。学校和老师在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要改正那种过于呆板、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同时,张轶认为,学习古典诗歌是为了加强文学和个人修养,但这并非唯一的途径:“学校或老师可以将一些古典名著、传统文化典籍中的重要部分进行适当改编,把古典名著变得通俗易懂。此外,如果技术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和老师可把文字性的书本加以‘改造’,通过图片、视频乃至其他有趣的形式把古代文化中的精髓展现出来,使孩子们更容易阅读、接受。”另外,“恶搞”诗歌成风,也与目前适合孩子们的诗歌、童谣过少有一定的关系。目前,我市一些学校特地为学生编制了一些有关儿童成长的歌谣、顺口溜,在这一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很值得提倡。 (线索提供者:陆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