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祭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与其他地方尚有雷同,那么,中秋节送糕、拯救“月娘娘”则独具洛阳特色。
过去,每逢中秋节前后,家有爱女的河洛人家,要给出嫁的闺女送枣糕,名曰“送糕”。糕取“高”之意,希望婆家高看自家的闺女。
自己的闺女在婆家受不受重视,是娘家爸妈颇为关心的,是以,娘家人对送糕很重视。讲究的人家,为了制出体面的枣糕,会特意请来技艺高超的面点师傅,精工细作,蒸出状如蝴蝶、刺猬、青蛙、牡丹等物的枣糕。
枣糕准备好后,娘家爸妈会召集本家族亲以及闺女的舅母、姑姑、姨娘,一同为女儿送糕。若闺女生有男孩,娘家除送一份大糕外,还要带几个小糕给外孙,企盼外孙茁壮成长、步步高升、功成名就。婆家收到枣糕,先不忙着吃,而是将其一分为二,留下一半,让亲家带走一半,美其名曰“回篮”。
送糕能否提高闺女在婆家的地位,很难说,这得看闺女的造化。按照洛阳习俗,出嫁的闺女中秋节须在婆家度过,不能与娘家爸妈团聚,所以借此举,娘家爸妈可以瞧瞧闺女,只当提前团圆了。
伊川白河等地,娘家人于八月初十看闺女,但不送枣糕;还有的地方,不是娘家人瞧闺女,而是闺女瞧娘。偃师佃庄、李村等地,八月十五不一定蒸糕,但必蒸枣花馍。做枣花馍时,人们用刀在面上雕出云彩状的条纹,并将红枣点缀其间,有歌谣与此对应:“蒸个双云沟,日子不犯愁;蒸朵四喜花,四季都管发;蒸只小蜜蜂,生活如蜜甜;蒸一小线板,月亮奶奶(嫦娥已经老了,岁月不饶人啊)心喜欢。”
枣花馍一可食,二可在“愿月”时上供。上供时,孩子们拍着小手,口中唱道:“月奶奶,白亮亮;枣花馍,甜又香。月亮奶奶快来尝,教俺读书写文章。红旗插到俺门上,看那排场不排场!”童声稚语,煞是有趣。
拯救“月娘娘”乃是陈年旧俗。过去,中秋节偶有月食现象,人们不知其故,只道是天狗吞吃了月亮——老城人认为吞月的不是天狗,而是“黑煞神”,因此家家敲打脸盆,以吓跑天狗或“黑煞神”,拯救“月娘娘”。
祭月、送糕、拯救“月娘娘”,这些习俗如今已不多见。不过,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地赏月、吃月饼,共享天伦,仍是千古不变的中秋主题。即便不能团聚,那也要面对明月,倾诉心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