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九百多年前的中秋之夜,大文豪苏轼举杯向天,发出了震彻古今的问询。
事实上,此举有明知故问之嫌。与其把酒问青天,不如问民间。关于此类问题,民间早已给出了标准答案:中秋节。中秋节的月亮最圆,中秋节的月亮最亮!
中秋节为何名“中秋”?洛阳民俗专家刘百灵这样解释:中秋节时逢农历八月十五,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中秋”,也作“仲秋”。此节由古人祭月、迎寒发展而来,在西汉时已具雏形,唐代盛行,至宋朝始定。
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天地间唯一的主角,尘世间多少民俗活动,都围绕着一个“月”字进行;人们举头赏月,俯身祭月,顾盼之间全是它那皎洁的身影。
中国人多有恋月情结。所以,一年内有两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民间有无数有关月亮的传说。
最有名的传说,非“嫦娥奔月”莫属。这个传说,随着老奶奶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伴着母亲身上淡淡的乳香代代相传,不知奠定了多少人对中秋节的美好印象。洛阳人中秋祭月的习俗,大概也由此而来。
话说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本来,它们是一天一个轮流上岗的,可有一天不知出了啥问题,这十个热情似火的家伙居然集体上岗了。这下人间可遭了殃!海水被晒得冒了烟儿,庄稼被烤得发了蔫儿,眼看就要发生数以万计的人命案了,一个英雄手持长弓站出来了。他,就是后羿。
后羿天赋过人,力大无穷。只见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力气,拉开长弓,“嗖嗖嗖”连发九箭,九个太阳应声而落。剩下的那个太阳,吓得直哆嗦,红脸很快变成了黑脸。后羿引箭不发,对它说:俺留你一命,但你必须按时升落,为民造福,不得再胡闹!那个太阳慌不迭地答应了。自此日升日落,万物复苏,百姓重获生路。而被奉为神人的后羿,也因此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打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便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小人蓬蒙发现。
那蓬蒙趁后羿外出狩猎之际,闯入后羿家中,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时刻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刹那间,她的身体飘离地面,以火箭发射的速度冲出窗口,疾速向天上飞去。好在飞行中的嫦娥牵挂着丈夫,没有飞到外太空去,而是及时调整“航向”,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
老婆成了仙,老公就不好办了。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后羿惊怒异常,持弓去杀蓬蒙,可那恶徒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仰望夜空,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月光变得格外皎洁,而且月中有个窈窕的身影,酷似嫦娥。于是,他拼命地朝月亮追去。无奈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到不了月亮跟前。
后羿悲恸欲绝,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在月下摆上香案,放上妻子平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中的嫦娥。百姓闻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由于嫦娥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升天成仙的,从此,中秋节祭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祭月的习俗因地而异。在洛阳老城,祭月又称“拜月”。每至中秋,老城人会在月下摆张条案,供上月饼、红枣、石榴、栗子、柿子等物,之后燃烛焚香,全家人依次行磕头礼,拜祭月亮。礼毕,主妇持刀将月饼分成小块,切的时候要算好全家共有多少口人,在家的,不在家的,乃至孕妇腹中的胎儿都要算上,不能切多,更不能切少。此举意在祈求合家团圆。
还有的人家,会吩咐家中的毛头小子烧松塔。所谓松塔,乃是状如佛塔的灰渣堆。孩子们引火烧塔,待其里外冒火、通体发红时,便将备好的硫磺抛洒一气,说是“烧秦桧帽子”。秦桧害死了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洛阳人爱憎分明,最恨残害忠良的恶人,烧他,不亏!
祭月之后,一家人分食月饼,谓之“愿月”或“圆月”。吃月饼的同时,人们不忘顺手将煮熟的豆荚撒到房顶上,据说此乃送给嫦娥的宠物——玉兔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