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练习册上的习题,让洛阳理工学院拿过国家奖学金的本科生也挠头(本报4日3版报道),为何我们孩子的“智力”训练难度如此之高?
这首先让人想起鼓舞了几代人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知识的灌输与部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观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仍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相应的评价标准都与这样的标准相匹配,教学成绩成为最直观的衡量标尺,实际操作中太强的刚性,把“考分”简化成了师生的“命根”。
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教育不公进而危及孩子未来。在知识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今天,接受教育的优与劣对应着就业机会的多与寡,进而影响收入及生活质量。于是,孩子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不得不痛苦而无奈地“主动”“揠苗”。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在考试仍然作为选拔英才的最主要途径的前提下,开发学生智力有它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但具有“较高”的“智力”者,果真就能“走遍天下都不怕”吗?
从根本上讲,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但在现实中更多地被曲解为全面提高分数。马加爵初中即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有“读书天赋”,是“优秀学生”,就读的高中也是百年名校。然而,因为一点小摩擦,他竟然残忍地杀害4名同学。他的个人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剧。
1907年,鲁迅先生强调“近世文明”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主,还要“立人”,并主张以“立人”为“立国”的基础与归宿。
青少年的教育程度,不仅影响个人的终生,而且决定着国民整体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社会,教育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公众纳税,国家以财政的形式对这一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收获一批批高素质的国民——国家和社会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教育应回归本位。因此,“拔高”学生“智力”应当慎行。 (石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