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孩子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密切读与写的关系,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地进行朗读呢?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家长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朗读“三部曲”的方法进行指导,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初读——感知内容
这时的朗读只要求孩子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过读,让孩子初步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只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只要大致知道这件事的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只要知道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二、研读——理解内容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探索者,家长只应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根据孩子的能力,对于他能理解的内容,家长不要给予干涉,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为克服孩子个体尝试的局限,家长应和孩子共同阅读,积极探讨,并交流各自的朗读方法。
由于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情感较为复杂的句子难以理解,家长应和孩子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孩子辨别朗读的不同之处,从而使孩子感悟出句子的含义。孩子在为理解内容而欢欣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三、品读——加入感情
经过研究发现,课文中有些句子,特别是引用人物语言的句子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只要让孩子找到这些提示语,便能很快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韵味儿。另外,家长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写景状物的文章应读得抒情、优美些,语调明快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则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反映黑暗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要读得低沉些,慢些,反映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欢快些,语调活泼些。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要依据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孩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从而陶冶孩子的情操。
“三部曲”朗读课文,孩子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而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