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超市内,厂家促销员正向顾客推介一款电饭煲。 |
|
记者 刘黄周 文/图
如今去逛超市,主动上来进行推荐的人多了,在家电区、日用品区、化妆品区尤为多见。这些人的胸牌上多写着“厂家促销员”,有些干脆身着便服,消费者对这些人则褒贬不一。
厚此薄彼在所难免
年末将至,不少超市都摆出了各式各样的促销专柜。记者走访发现,厂家促销员早已“渗入”各个超市的大部分商品区域。
在一家超市酒类区,这里有四五名女促销员,记者询问某品牌酒时,被一名促销员“塞”给了另一名促销员,称“这是她的客户”。据其中一名促销员介绍,她们不属于超市员工,连工作服都不一样,分别负责各自厂家产品的销售介绍,她们是由厂家按照销售量发工资的,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益都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厚此薄彼在所难免。
根据工作服的“指示”,记者发现大部分超市卖场内厂家促销员远远多于超市员工,在酒类、日化用品、奶制品等日常消费品柜台,往往有厂家促销员“扎堆”。
消费者褒贬不一
对于厂家促销员的存在,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家对此褒贬不一。
以李小姐为代表的赞成者认为,超市促销员让自己对商品有了深入了解,扩大了自己选购商品的空间,“我有时间都会听他们讲解产品的性能,当然不一定他讲了我就买,但了解清楚对消费者来说总没有坏处”。
而经常和男朋友一起在超市购物的陈女士对此却非常反感:“原本是想到超市购物休闲一下,但身边时不时冒出一些促销员,而且不厌其烦地介绍商品,有时候感觉很烦。两个人一起选购商品,原本还可以商讨一下,或者说一些悄悄话,但厂家促销员往往紧跟在后面,让人感觉很不自在。”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对促销员的存在表示理解,承认有时候确实需要促销员介绍商品性能,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但很多促销员“死缠烂打”和“喋喋不休”的做法让人无法接受,期待促销员的服务能更规范些。他们认为,超市购物最大的优点就是自主性,现在冒出这么多促销员,反而让人觉得购物受打扰,而且担心“各自为营”会引发不正当竞争。
本意为完善服务
洛阳王府井百货总经理助理李树旗认为,在商品越来越细化的时代,要让超市员工完全掌握各种商品的知识很困难。而厂家促销员恰恰弥补了这样的不足,他们通过厂家的培训往往具有该商品的专业知识,可以很好地为消费者解答。但在厂家促销员上岗之前,超市方面都会对其进行正规培训,使这些促销员能够理解超市的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供货商和超市的双赢。”李树旗说。
洛阳中央百货营业部主任赵煌也表示,这是一种超市和供货商“双向培养”的过程,追求服务上的完美结合。针对消费者“可能出现不正当竞争”的担心,赵煌说,超市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一般不会出现恶性竞争。
可能是市场短期行为
河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洛阳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席升阳教授则认为,这种行为可能只是超市的一种短期行为,很难长期发展下去。
席升阳分析说,超市需要通过整体的内部管理来树立自己的品牌,而这样的管理应该以自己的员工为主体。厂家促销员带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立场,难免会和超市发生冲突;且厂家促销员往往具有单一性,不能像超市员工一样从整体上把握,对消费者而言存在信息不公正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超市可以提供一种轻松的购物环境,但促销员往往会破坏这一环境。
“这种营销模式的弊端会越来越突出,虽然情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扭转,但厂家促销员在三五年后会慢慢淡出。”席升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