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适时与孩子交流可以起到帮孩子熟悉环境、增长知识,传递亲情、促进思维发展和良好性格形成等多种作用。与孩子交流,家长要起主导作用,并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人而变。
一、把目光当提问,告诉孩子你在干什么
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们的眼珠经常围着家长转,在家长做家务和忙于其他事务时,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对一切充满好奇,但却不能表达。
这时家长就要主动和孩子交流。比如,在洗漱时,你告诉孩子你是在洗漱、为什么要洗漱、什么时间洗漱等。不管你在做什么,当孩子看着你时,你都要告诉他你在干什么,孩子的目光在哪里,你的话就要讲到哪里。孩子此时虽然不能和你交流,但他知道你是在和他说话,也大致明白你说的内容,进而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有个模糊直至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二、把注视当疑惑,告诉孩子看到了什么
当孩子对某一景物发生兴趣时,他会长时间地注视。家长要多留心,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告诉孩子看到的是什么性质的景物等。比如,在路口,孩子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发呆,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宝贝,这路口汽车真多啊,你看有小汽车、大卡车,还有公共汽车……”进而再告诉孩子什么汽车有什么特点、用途等。
三、把孩子当成人,认真对待第一句插话
孩子插话是孩子认真听大人讲话、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孩子慢慢长大、有个人思想认识的表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当孩子插话时,家长都要停下来,让孩子把意思表达完整,然后再根据孩子说的内容进行恰当处理。当孩子插话有闪光点时,要积极评价,给予鼓励;当不正确时,要耐心细致地讲解,而不是断然否定;当孩子插话影响到自己工作时,可委婉地说教,给他安排一个“工作”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四、主动设问,没话找话
家长要想方设法多和孩子说话,调动孩子思维和交流的积极性。比如,面对阴沉沉的天空,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宝贝,看看天上还有星星吗?”当孩子回答后再问:“那星星到哪儿去了呢?”当回答不对时,可以让孩子多说几次,最后才说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长了他的知识。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家长就要自问自答,同时可以设置多种回答形式和结果,来增加交流内容的信息量,激发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引路人,要时刻把自己当作孩子解疑释惑的老师、知心相伴的朋友,不断揣摩和把握孩子思想行为的“脉搏”,不失时机地寓教育、娱乐、知识、亲情于交流之中,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奥秘”,体会亲情的温暖,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