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让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富足了。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
1979年年初,我去大连一所高校进修。在火车上,我看到有个乘客边看书边拿着一个小仪器在按,很好奇,就借过来看了一下,才知道这就是电子计算器。
那时候出国的人很少,但听到许多传说。据说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太太买完菜,都会拿出一个计算器算算账;买东西不用带提兜,商店都用塑料袋帮你装好……简直想象不出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当时我们进行复杂的工程计算,用的还是笔和计算尺。
由于学习需要,我非常想有一个电子计算器。怎么能买到呢?国内不好买,我想到了一个定居在香港的大学同学,托他买吧。可是,我又担心因这层“海外关系”受牵连,不敢直接和他联系,就托在广州的同学帮忙,让华侨同学用港币在香港买,我把人民币寄给广州的同学,还告诉广州同学不要说是给我买的。现在想来实在可笑,但那时就是这种心态。
就这样,我花了25元(相当于我当时月工资的一半),拥有了第一个电子计算器。尽管它很费电且不耐用,但当时却很时髦。
1992年,我的第二个孩子上六年级,为了使他尽早接触高科技,我花了2800元买了一台286电脑,内存很小,只能使用DOS操作系统,并且几乎没有什么实用软件。1995年,我把这台电脑升级改造,把黑白显示器换成彩色的,CPU升级为486,基本上是当时的先进水平。
那时,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让人目不暇接。1999年,我买了第三台电脑,那是一台杂牌机,却花了5000多元。CPU是赛扬433,硬盘只有几百兆,比起上一代机器,性能不可同日而语了,应用软件也日益增多,但还没有宽带,要用拨号上网。
电脑进步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2005年,我换了第四台电脑。这次买的是惠普品牌机,花了5000多元,但配置却达到内存512M,硬盘80G,液晶显示器。尽管现在这台电脑又落伍了,但我和老伴每天用它上网,看新闻、查资料、打游戏、收发E-mail,天南海北的同学、亲友近在咫尺。我还用它写了很多文章,向多家报刊投稿,文章写好后,鼠标轻轻一点,瞬间就飞到了编辑的案头。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怎会有我的幸福生活!
(由甲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