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金星至今仍笔耕不辍。 | |
核心提示
徐金星,男,66岁,我市著名学者。1973年进入洛阳文博系统工作,曾任洛阳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所长,2003年退休,现任洛阳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名誉所长、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是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政协常委。他长期从事历史文物、佛教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化、佛教文化、玄奘生平、客家文化、丝绸之路、汉代都市经济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是河洛文化研究的大力倡导者、热心推动者和身体力行者。
对徐金星的采访是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进行的,白天他忙了一天,陪着一批外地客人在洛阳观光览胜,60多岁的老人了,按说晚上该好好休息一下。但接到记者的采访要求,他爽快地说:“没问题,晚上采访也可以。”
晚上8点,记者来到凯旋西路徐金星堆满书籍、文稿的办公室,略作寒暄后,采访开始了。在静谧的秋夜,在弥漫着淡淡书香气的陋室,如聊家常般的采访让人有一种别样的亲切。
科班出身,辗转多年后才干上了专业
徐金星1942年出生在偃师市顾县镇营防口村,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在偃师上的。他不太喜欢数理化,偏爱语文历史,喜欢听老辈人讲三皇五帝,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喜欢到村内村外听书看戏。
1963年,徐金星考上河南大学历史系。1968年,大学毕业的徐金星被分到焦作一家骨胶厂,一年后又被派到宜阳县石陵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论是弥漫着烧骨头的刺鼻气味的车间,还是在寂寞的乡村,他都能泰然处之。
1972年,徐金星被分配到了宜阳县委文艺创作组。一年之后,他这个历史系毕业生才干上了本专业——1973年,洛阳博物馆筹建,急需拥有历史知识的人才,徐金星被选到了博物馆陈列馆,从事文物的研究、宣传、展出等工作。5年后,他又被调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其间担任所长17年,直至2003年退休。
潜心学问,数十年结下累累硕果
让我们先来分享一下历史学家徐金星的成功与喜悦吧。
由徐金星主编的《洛阳市志·文物志》,曾获全国地方志一等奖、河南省社科一等奖、洛阳市社科特别奖,是迄今关于洛阳文物工作最全面、最科学的总结。
此志出版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文物学会的文物专家纷纷称赞“它是总结、研究洛阳地区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巨著”,并称“此志记载翔实,考证周密,文字流畅,内容丰富,实乃盛世文明之硕果也,必将流芳百世,永传永用”。
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特别指出:“洛阳是个文物之邦,在这个充满各种文物的大千世界里,能清理出纷繁的头绪,编纂出如此一部内容丰富、资料完备、体例严谨、图文并茂的志书,而且脉络清楚、有条不紊,实在令人赞叹。”
徐金星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白马寺,他主编并为主要撰稿人出版了《洛阳市志·白马寺志》,此志对白马寺的创建、沿革、高僧、佛籍、建筑、佛像、法物供器、碑碣、塔志(铭)、石刻、墓地、佛事活动、管理等作了全面、系统和科学阐述,有人称其代表了国内白马寺研究的最高水平。
专家对此志是好评如潮:集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结构清晰,体例规范,为史志的上乘之作;是一本研究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极有价值、案头必置的学术著作;是一本能永久保存的文物档案资料,填补了白马寺以往没有全面系统专志这一空白,将传之不绝。
由徐金星主编的大型文集《汉魏洛阳故城研究》也很得专家赞许,此书收录了50年来文物考古部门的发掘报告及专家学者的论文,是迄今国内外关于汉魏故城研究的第一部完备的文集,代表着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河南省文物院前院长许顺湛如此评价:“巨著的出版证明历史文献记载的可靠性,它把四代王朝的兴衰历史,从不同高度向社会展示,为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为中国教育史和天文史的研究,都提供了生动的考古资料……对汉魏故城长远的保护提供了明晰的蓝图,使今后的保护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此外,徐金星作为主要撰稿人还主编了《河洛史话》,独著或与人合著了《洛阳白马寺》、《洛阳游记》、《九都胜迹》等书籍。
河洛文化,成为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工作期间,徐金星和同事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汉魏故城和白马寺这两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研究和宣传。在长期的工作中,他又着手进行由这两项任务派生出的种种研究。
汉魏故城跟客家人有联系,跟丝绸之路有联系,他的研究领域就拓展到了客家文化和丝绸之路上。他第一个把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和汉魏洛阳故城联系在一起研究,开拓了客家学研究的新领域。
白马寺跟佛教文化有联系,佛教文化又跟洛阳人玄奘有联系,他又开始了对佛教文化、玄奘生平的研究。他和另一名作者合作编剧的18集电视连续剧《唐玄奘》,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玄奘大师勤奋好学、舍身求法、刻苦治学,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影视作品,1994年播出后受到普遍好评。
从大的方面说,佛教文化、玄奘取经、汉魏故城、客家文化都是河洛文化的内容,于是,河洛文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徐金星研究的方向。随着研究的进展,河洛文化这棵大树愈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作为一个辛勤的育树人,徐金星收获颇丰。
采访中,对河洛文化情有独钟的徐金星重点讲述了河洛文化研究的由来。
河洛文化研究由来已久,但成气候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市委统战部领导召集徐金星等几个专家商量,怎样能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到洛阳来,最后决定打文化牌,举办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从1989年举办第一届开始,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迄今已经举办了7届,每一届徐金星都参与,至今河洛文化闻名中外,徐金星等人功不可没。2007年,由徐金星、吴少珉主编的上下两册70万字的《河洛文化通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成为对河洛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为数不多的专著。
改革开放,文博工作者“遇到好时候”
谈及自己取得的学术成就,徐金星认为,作为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自己“遇到了好时候”。他说,改革开放给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空前宽广的舞台。就文物方面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洛阳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一大批法律法规的公布和实施,让文保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认识上的提高,国家对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的经费投入逐年加大,文保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具体到洛阳,这些年来,市里加大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保护和修缮龙门石窟、白马寺等一大批文物景区,举办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旅游节,启动“盛世修志”工程,更提出了“旅游强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这一切,都让包括徐金星在内的众多文博工作者有了辛勤耕耘的土壤,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构建“河洛学”,现在就要有计划地实施
作为洛阳土生土长的学者,徐金星时刻关注着洛阳发展与洛阳文化的关系。
“以前我们提出的城市宣传口号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现在又有人想加上‘丝路起点,运河中心’。但在我看来,最能代表洛阳本质,最能体现洛阳形象的口号应当是‘洛阳,中华民族圣地;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徐金星说,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这是最能揭示洛阳本质特色、体现洛阳历史地位的品牌。拿旅游来说,除了生态和自然风光,其实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古文化,一旦“中华民族圣地”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可,不难想象这将给洛阳旅游带来怎样美好的前景。
对河洛文化,应当坚持不懈地大力宣传。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洛阳乃至河南省内外广大学者、文化人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构建“河洛学”的科学体系,并逐步形成一种巨大力量,这对于振兴洛阳乃至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自豪感将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宏伟的科学文化工程,从现在起,就要有计划地实施。
徐金星说得很严肃、很认真,话语间流露着一个学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流露着一个河洛儿郎对洛阳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