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一座民国故居 一段人生传奇
老人捐皮鞋
村民感受爱
湖南老人搭错车
洛阳乘警帮大忙
“俺很想给邮展出点儿力”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9 年 2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嵩县农民集报20余年,自办“报纸”宣传洛阳
“俺很想给邮展出点儿力”
记者 李喆 通讯员 卢班 文/图
  嵩县田湖镇樊店村距洛栾快速通道不远,但过往车辆的喧嚣声并没有改变这个村子的宁静。不过,这种静谧最近被该村三组42岁的村民王晓民打破了——乡亲们说,为了宣传今年的世界邮展,这位河洛晓民文博藏报馆的主人坐不住了。

  “报纸糊成”的房子

  作为新闻工作者,记者经常听到“报痴”这个词。见到王晓民,我们觉得他就是个标准的“报痴”。

  我们走进王晓民家,发现满屋子都是报纸元素。在这间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墙角几摞一人多高的报纸十分显眼。屋里唯一像样儿的家具是两个大衣柜,里面也被各种报纸和资料塞得满满当当。数百张报纸的报头整整齐齐地占据了所有墙面,甚至连天花板上也密密麻麻地糊满了报纸。墙头挂的彩旗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河洛晓民文博藏报馆”——这个称号确实名副其实。

  若要问藏报馆的主人王晓民是如何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的,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1967年出生的他,在上高中时接连遭遇家庭变故——先是父亲意外去世,一年后母亲又不幸患上脑血栓。当时,他订阅的一份报纸给他帮了大忙——报纸上介绍了一些治疗脑血栓的方法,这让王晓民的母亲多活了半年多。送走母亲后,天生喜欢钻研的王晓民,从此将报纸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报疯子”的集报之路

  当初王晓民集报时,乡亲们常叫他“报疯子”。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晓民认识了市区一名集报爱好者。本来就对报纸兴趣十足的他,这下子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了。

  “当时,那位集报朋友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集报实际上是为了延长报纸的生命。’这让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感谢报纸的最好办法。”王晓民回忆道。

  为了收集报纸,王晓民跑遍了嵩县和伊川的废品收购站。无论忙农活还是外出打工,王晓民都将自己的积蓄用在集报上,“报疯子”的名号逐渐在乡亲们中间叫响了。

  “我收藏的报纸已有5000多种,总数应该超过4万份。”说到自己的藏品,王晓民异常骄傲。除了大陆和香港、台湾的报纸外,他的藏品中还包括美国、日本、前苏联、匈牙利等国家的报纸。近年来,他通过电话和网络广泛结识同好后,通过与朋友交换藏报,王晓民的藏品越来越丰富。其中,一张出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八的《政治官报》,更是王晓民的镇馆之宝——这份16开大小、16个连版的清末报纸,报名由光绪皇帝亲笔题写,据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由中央政府创办的官方报纸”。王晓民说:“这在当时被誉为‘大清第一报’,只有六品以上的文官、五品以上的武官方能订阅。”

  创刊、号外、奥运、地震、重大历史事件、名人百年诞辰……王晓民将报纸分门别类,整理成摞。仅以奥运专题为例——近百份报纸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部分报纸的精美印刷和独特造型让人大开眼界。

  自办“报纸”宣传邮展

  王晓民不但集报,而且办“报”。他主编的“中国名片报”,虽只有一张名片大小,但内容十分丰富。

  王晓民说,自己的“报纸”不过印制四五百份,旨在向同好宣传洛阳收藏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今年年初,“中国名片报”第四期(左图)“出版”。这次,他将印数增加到1000份,想借此宣传即将在洛阳开幕的2009世界邮展。这份新鲜出炉的“中国名片报”共有4个版,以邮展倒计时100天为契机,分别介绍了这次世界邮展的相关情况、洛阳集邮界的最新动态以及“程门立雪”等洛阳文化典故。在这个10.5厘米×9厘米的版面上,相关内容丰富但不凌乱。通过放大镜观看,蝇头小字给人别样的感觉。

  “这期‘中国名片报’我已寄出400多份,目的就是希望全国各地更多同好能了解、宣传这次世界邮展。”王晓民停了一下,突然激动起来,“当年藏报馆成立,市里和县里都给了我很大帮助。那时我就想,既然这个藏报馆成立了,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好好宣传咱洛阳。”

  除了“中国名片报”外,王晓民还有其他想法。“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在邮展期间找个地方办一次集报展览,宣传洛阳乃至河南的集报业,让更多人了解我们。”他指了指墙角的一摞报纸,“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想给邮展出点儿力。”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