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自己想读的书。
| |
家长苦恼:读不懂孩子的读书观
“给你买了那么多书,净让它落灰了,妈妈小时候哪有这么多书可读……”
“妈妈,你给我买了那么多书,我从小在书中长大,一点儿都不稀罕。”
看到今年念高二的女儿对书抱着排斥的态度,杨女士有些悔不当初。以前她认为家里有书比没有好,买了书孩子迟早会看,一遇上书展她就一摞摞地往家搬,“怪自己太急功近利,过早地给孩子买了太多的书,以至于她对书失去了好奇心”。
家住老城区的贾女士也常为给孩子买书而苦恼:“《格林童话》、《海的女儿》、《希腊神话》等都买了,她就是不看。”贾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从小爱看动画片,看书只看连环画。
9月6日下午,在涧西区图书市场,就读于市23中的初一男生刘寅和爸爸一起接受采访。最喜欢故事书的刘寅一口气说出来一大串书名:《皮皮鲁》、《马小跳》、《冒险小虎队》……这些书里有趣的情节让他觉得读书是件有意思的事,他经常在读书社里一坐就是一天。为自己在初一时就读完四大名著而颇感自豪的爸爸,希望刘寅也能效仿自己:“男孩子就该看《三国演义》,其情节、人物塑造都很经典,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有益。”
虽然四大名著也在学校的推荐书目中,但兴致勃勃地读完《格列佛游记》、《郑渊洁童话大王》、《海底两万里》后,刘寅对名著中冗长的文字、复杂的人物关系就望而却步了,理由是“枯燥,没意思”。
分级阅读: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
刘寅和爸爸对四大名著截然相反的态度如今并不鲜见。洛一高高级语文教师杜保中说:“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度不同,这是由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所决定的。对同一本书,不同年龄段读者会有不同的感悟,深度和广度上有差别,对细节的感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前不久,国内一些研究机构提倡的儿童分级阅读,也许能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分级阅读,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人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儿童分级阅读就是按照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其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阅读。
涧西区青岛路小学语文教师刘画起对分级阅读颇有心得:学龄前儿童需要内容简短、可一次性读完的书;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小学中年级学生喜欢读一些短小的历史故事、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及《十万个为什么》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思辩性较强的文章,如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
孩子在不同时期的阅读追求是不同的,应该进行分级阅读。杜保中分析说,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读书时更多地追求故事情节,仍在比较浅显的层面阅读;进入高中后,他们已经具备初级的鉴赏和研究能力。虽然名著的文学艺术价值很高,但孩子不到年龄欣赏不了,强迫孩子阅读,反而会有副作用。
阅读兴趣: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分级阅读是世界性的阅读趋势,目标是“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文本”。这与学校教学紧密相连。涧西区青岛路小学做了分级阅读的尝试。该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分级阅读书目,组织各年级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特点自己购书,在每天上课前5分钟读书给孩子们听。此外,该校还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了班级读书会,每学期还组织不同年级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市59中语文教师杨凤琴说,阅读的目的在于愉悦身心,孩子在书中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有了阅读的乐趣。如果学生抱着“老师让我读”的心态,阅读就成了任务,效果会大打折扣。
生活中,很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往往被家长忽略,家长强加给孩子的阅读书目未必适合孩子,孩子就会出现逆反心理。
“学生小学时很爱看的书,到初中以后就不爱看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会选择他所能接受的、与其心智发展相匹配的读物。值得高兴的是,他们读了这些书后会越发喜欢阅读。”刘画起说,“阅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长、老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就行,要相信孩子的阅读能力,当阅读达到一定量时,他就会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
对于已经形成阅读习惯的高中学生,杜保中总会想办法“煽”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西游记》中最会说话的是谁?孙悟空!你仔细分析他说的话,‘老邻居,我来跟你借个兵器使使’,明明是抢,在他嘴里却成了借……这样的技巧到处都是!”一席话说得学生们跃跃欲试,无论之前有没有读过《西游记》,都恨不得马上拿起来钻进去。
杜老师说,把读书的积极性“煽”起来之后,要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到书店里转至少5圈,然后把印象最深的书买下来。”这样的书,学生才会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