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岁回眸》的封面。 |
|
朱同和,男,1910年生于江苏淮安,解放后于1950年来洛参加工作,历任洛一中、洛十中地理教师,被评为河南省首届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以78岁高龄退休。自1994年《洛阳晚报》创刊之日起,朱同和就是本报的忠实读者,所写文章多次被晚报编辑部采用。1999年10月15日,朱同和成为本报的“终身免费读者”。
“临走前几天,父亲已经说不出话了,可他还左手拿着报纸,右手在上面比划,我知道,他是希望能继续向《洛阳晚报》投稿,和编辑交流……”手捧着用父亲朱同和看《洛阳晚报》的照片做封面的《百岁回眸》一书,朱克强感慨地说。
病榻上,他仍不时拿起《洛阳晚报》
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百岁回眸》集结了朱同和写的所有文章。该书共分“回忆”、“文集”和“附录”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本人回忆录涉及他一生中求学时期、抗战时期、解放后等各阶段;第二部分汇总了他在《洛阳晚报》上发表的全部文章,包括养生类、随感类、研讨类等共计40余篇;第三部分是本报记者对朱同和的采访稿件。
“从去年7月开始,父亲因为身体不适,多次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最后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东西了,可仍会不时拿起报纸,努力想看清上面的内容。”朱克强回忆道。
老人的二女儿朱克毅告诉我们,《百岁回眸》凝结了老人的全部心血。“1996年,母亲刚刚去世的那段日子,父亲用写回忆录的方式寄托对爱人的哀思。写的东西多了,他在大家的鼓励下尝试着向晚报投稿,没想到居然被刊登了!从此,写文章、投稿就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
朱克强说,多年投稿,父亲结识了一些编辑和记者,去年《百岁回眸》一书印出后,父亲已经住院治疗,可仍不忘叮嘱儿子把书送到报社,请大家提提意见,帮助他不断改进。
不解之缘,起于晚报创刊之时
“《洛阳晚报》是父亲晚年的亲密朋友。”在朱克毅的印象中,父亲和《洛阳晚报》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1994年报纸创刊时。这份报纸像一股清新的风,令老人爱不释手。
“父亲爱剪报,我家的老宅里有个木箱,里面有上百本剪报,分为医药健康、小说连载、新闻评论等,全是他平时看报剪的。”朱克强说,家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父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剪报本,按照上面的方法为病人治疗,非常管用。
不仅如此,每当报社组织活动邀请读者参加,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朱同和一定热心参与,有时他还会认真地总结一些对报纸发展的建议,寄到晚报编辑部。
2009年12月1日5时30分,这位曾经被评为晚报“终身免费读者”、“健康明星”和“读者之星”的百岁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朱同和老人生前曾对儿女们说,在他心中,《洛阳晚报》就像他的亲人一样,值得信赖,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投稿,没有和编辑们进行沟通,他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人已逝,情未了,愿老人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