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悠久历史的河大大礼堂。 |
| 刻在石头上的校歌。(均据资料图片) |
|
栾川崇文重教,风气开化,概因河大的迁入带来了新气象。潭头镇本隶属嵩县,后来被划归栾川县,使河大荣光尽南移。但行政区划并不能分割文化圈,河大留下的文化因子,使嵩县、栾川两地皆受益。
1939年5月下旬,河南大学1300多名流亡师生滞留嵩县县城。
距县城不远的西南崇山峻岭之中,有个潭头小镇,镇上居民已为河大师生腾出了庙宇做教室。可是,河大学生代表去那里考察归来,却鼓动大家拒绝迁入,说该镇深陷山坳,是个盆地,若被包围,师生就成了“一锅饺子”,易被日寇吃掉。
面对这种情况,校长王广庆很着急。他想起省教育厅厅长鲁荡平正在嵩县考察,就来找他想办法。
医学院留在嵩县县城,其余1000多名师生来到潭头镇
鲁荡平听了王广庆的汇报,就与他一同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动员大家迁往潭头,并针对学生提出的四大问题,作出如下安排和承诺。
第一,潭头镇虽是盆地,易被包围,但群山阻隔,日军来犯也不容易。只要建立了信息渠道,一旦战事临近,事先通知师生撤离,并无大碍。第二,若担心潭头生活条件不如县城,省教育厅负责解决粮食问题,保证供给。第三,若实践证明潭头不能维系河大的生存,待到寒假时,河大一定迁往洛阳大杨树。第四,现在是非常时期,学校不能开除学生和解雇老师。
这些条件都被接受后,学生们才答应离开停留了7天的县城。三天后,除医学院留在县城的300人以外,其余1000多名师生都来到了潭头镇。
学生们的动作快,很快就把镇子看了一个遍。这一看,他们高兴了——这地方其实很不错!镇上有个上神庙,前后两进大院,50多间房子,不大不小,正好可做教室;庙前有巍峨的正殿,殿前有一个大广场,足有八九个篮球场那么大,旁边还有一块空地,可做操场。
王广庆吩咐:文学院、理学院安置于此,正殿作为图书馆,前殿作为教师休息室。
他刚刚交代完毕,几位乡绅便过来说:“王校长,我们怕地方不够用,把火神庙也给腾出来了。”师生们一听很高兴,就来到火神庙察看。火神庙紧挨南寨墙,有前院,有后院,还有过庭,比上神庙的面积还要大。王广庆决定:校本部驻扎于此,前院安置训导处、教务处,后院安置总务处、文书室,过庭为秘书处,上房为校长室。
这时,一名女生兴奋地跑过来报告:“太好了!太好了!火神庙前有个广场,还有一座戏楼,将来学校集会和演出的地方都有了!”王广庆过来一看,果见一座戏楼,飞檐挑椽,古色古香。于是他对大家说:“看来我校迁到潭头,比在县城里还要好!学校嘛,就该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市。这两座古庙宽敞安静,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如今在潭头镇,起码还有三四位老人在整理那段历史
70多岁的退休教师姜晋森说,当年河大师生来到这镇上,显得很斯文,分配房屋,礼让三先,男生主动提出让女生住在寨内,这样比较安全。记得庙后左边是女生宿舍,右边也是女生宿舍,教师则分散居住在各条街巷内。这些穿长袍的人,在分好房子之后,还用木牌做了门牌号,什么“南门里一号”、“南门里二号”等,排列有序,显得很有章法。
姜晋森还说,与女同学相比,那些男同学就要吃苦些,他们住得比较远,分散在寨外各村。具体分布为:文学院在古城、石门等地,占8个院落;理学院在桥上、党村,占6个院落,其中党村设有实验室、仪器室、生物标本室等,小电厂也设在这里;农学院设在大王庙村,占了8个院落。
当时为方便师生搞实验,大王庙村腾出来30亩耕地,作了农学院专用的农场,镇南的10多亩菜园给园艺系专用,甘露寺荒山被辟为专用林场。别看是战乱时期,也别看这里只是临时校址,一切都弄得像模像样。
开学典礼是在5月底举行的。当时上神庙前人头攒动,潭头镇巷巷皆空,当地民众不分男女,都被邀来观看典礼。其中潭头镇高级小学校长马振堂,被邀坐在最显眼的位置上。
校门为古朴的青砖门楼,新挂上“省立河南大学”校牌,院内主席台上方扯起横幅,写有“河南大学迁址嵩县潭头开学典礼仪式”字样的红布迎风抖动。校长王广庆、文学院院长嵇文甫、农学院院长郝象吾等在座。台下坐着各学院的学生,场子外围是来自各村的村民。
王广庆讲话:“师生们,乡亲们,本校在这半月之内,奔波了六七百里,途经方城、叶县、宝丰、临汝、汝阳,五天前来到潭头,终于安顿下来。我期望在此有个安定的环境,为抗战救国培育人才。同时,为回报潭头百姓的支持,河大将在此建立各类附属学校作为报答!”
一时间掌声雷动,山谷回应。这是河大的开学典礼中唯一有山民参加的一次,真是皆大欢喜,群情振奋。
典礼结束后,学校马上就开课了。但没过几天,就传来坏消息,两个出去打听战事的学生回来了,他们匆匆来见王广庆,哭诉道:“校长,不好了,我们河大受辱了!日军6月6日占领了开封,把大本营扎在河大,学校大礼堂(如上图)竟被日寇当做马厩了!”
王广庆一听,顿觉眼前一黑,马上就要跌倒……
河大校歌中藏有潭头山水,因为校歌是在潭头写成的
一旁站着的教师赶忙上前扶住校长。
王广庆还没回过神来,在场的学生便愤怒了,喊道:“国难当头,华北不保,中原不保,如今省会也不保,我们跑到这大山里念书有何用?不念了,回去打小鬼子去!”
“回去,回去,打小鬼子去!”
一时间喊声如雷。各院学生闻讯后,从各个村寨纷纷赶来,人越聚越多,如洪流滚滚。本来小镇的街巷就窄,这样一来更显局促,人们走来走去,便成了游行示威。潭头镇的居民没见过这阵势,感到新鲜,又感到疑惑,说:“看这些大学生,俺们给你们腾出教室和宿舍,却不好好念书,吆喝啥哩!”
王广庆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学院院长把学生的抗日热情引导到正确的路径上来。于是,河大学生自编了《抗日三字经》,深入周围农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宣传抗日,教农民学唱救亡歌曲。这样一来,教学工作很快恢复正常。
这日,嵇文甫一袭蓝布长袍走上讲台,说:“同学们,今天讲文天祥的《正气歌》。这首诗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问有谁知道是何意呀?”
一名女生站起来说:“先生,我明白您的意思,您在提醒我们要保持民族气节,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自我!”一名男生补充道:“如今日军铁蹄践踏我中华,蹂躏我校园,竟把我校大礼堂的坐椅都拆除了,在里面喂他们的战马,这是对我校的侮辱!此仇此恨,永不能忘!”嵇文甫说:“是啊,大礼堂是观礼之场所,是我们河大的标志,此仇此恨,必不能忘!”他接着说:“我们虽在后方,但不可忘记抗战!最近,我校将在镇子上建一所中学, 名叫‘七七中学’, 其意就是不忘抗日!”
过了几天,七七中学就揭牌了,地点在潭头镇三官庙。此前王广庆听说省主席程潜来到洛阳,就去见了他,争取了一些经费,解决了师生过冬的燃料和口粮。这时,他站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听学生在唱新编的《七七中学校歌》,歌词是:
玉阳峨峨,伊水荡荡,吾校位其旁。
我辈之心,要清似伊水;我辈之志,要高似玉阳。
一方风俗赖我辈移易,一方民气待我辈发扬。
愿大家齐努力,齐努力,莫彷徨,莫彷徨。
我辈之心要清似伊水,我辈之志要高似玉阳。
使我校成绩为国之冠,使我校历史与国无疆。
愿大家齐努力,齐努力,莫彷徨,莫彷徨。
玉阳山,是潭头镇附近的一座高山,伊水是镇上流过的伊河,这都是潭头的标志。歌声激越高亢,师生群情激昂。此歌词出自文学院院长嵇文甫之手,曲子出自教育系教授陈梓北之手。
王广庆看着正在挥臂指挥的陈梓北,对嵇文甫说:“抗战时期,河大也需要一首校歌来鼓舞士气。请您再为河大写首歌吧!”嵇文甫郑重地点了点头。
嵇文甫,北京大学高材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是郑州大学的首任校长。此人早年参加革命,思想激进。他接受写校歌的任务后比较慎重,酝酿了一段时间。他想:河大迁至嵩县,多受当地恩惠,本来应该把“玉阳山”和“伊河水”也写进去,但河大最终是要搬回开封的。开封临的是黄河,遥望的是嵩山,并非“玉阳”和“伊水”,这可怎么办?
他夜不能寐,就出来散步,看到夜幕中的嵩县群山,如大海巨浪滚滚东去,又见滔滔伊河缓缓北流,他恍然大悟:对了!这嵩县的山,不是连着中岳嵩山吗?这嵩县的伊河,不是流进了黄河吗?好,有了!于是他挥笔写道: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风雨一堂,
继往开来扬辉光。
四郊多垒,国仇难忘,
三民是式,四维允张。
欹欤吾校永无疆!
欹欤吾校永无疆!
歌词写好之后,他来敲陈梓北的门。陈也是个激情如火之人,说干就干,曲调一气呵成。
由于这是一首爱国歌曲,所以不但当时叫得响,到现在也还是河大的校歌,只是其中的“三民是式,四维允张”,被改为“民主是式,科学允张”,使之更加通俗上口。如今的学生,若知道了这点历史,也便明白校歌中为啥要出现这个“嵩”字了。
校歌诞生了,师生们都很喜欢,出外宣传时,也都唱着校歌。正在大家激昂喜悦之时,突然有人来找王广庆,说:“你的学生唱着校歌到嵩县县城闹事,已被抓起来两个了。快去看看吧!”王校长一听又要晕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