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游陕过豫:康有为的新安之行 下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2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之近代人物——康有为
游陕过豫:康有为的新安之行 下篇
本报记者 孙钦良 文/图

图1

图2

  康有为游览了嵩县,回到洛阳又被羁绊住了,原因是求他写书法的人太多。有头有脸的人物,见康有为来到洛阳,都想得到他的一幅字。这样又盘桓多日,他才从洛阳启程前往陕西,但刚走到新安县铁门镇,又被一位将军拦下了……

  据金石学家、原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的侄儿王契刚回忆: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看到康有为来到洛阳,都想得到他的一幅字。王契刚说:“先叔(王广庆)也求得一幅字,是用整张宣纸写的中堂,悬挂在原籍(新安县磁涧镇掌礼村)家中客厅,民国16年匪乱时被人盗去。康先生曾对先叔说:‘我写字,是用写篆书的方法写楷书。’其笔力雄健,人所难及。”

  康有为最终要到陕西旅游,后来他终于挣脱羁绊,向西而来。他走到铁门镇时,早有一位将军在此等候——原来是张家花园到了!张钫先生用轿子将他接到家中。

  一

  铁门镇在洛阳城西45公里处,挨着陇海铁路,周边山水秀美,自古就是名镇。据说镇上的人爱开玩笑,每次要来洛阳,就说:“走,到咱的东郊逛逛!”镇子附近多有名胜,不但有汉函谷关,还有烂柯山,都是古迹,底蕴深厚。

  张钫先生的家也在这里。1921年6月,张钫的父亲病故,他回家守孝3年,丁忧期间修建了一座花园,面积近百亩,有花有草,有亭有台,还有石砌的书房。最奇的是他将上千方墓志镶嵌于15孔窑洞的墙壁间,形成了一个志石博物馆——这个把花园和碑石集于一身的文化长廊,自然吸引了康有为的目光,他高高兴兴地住了进来,时为1923年9月,天高云淡,秋风正爽。

  当时这里还不叫“千唐志斋”,而叫“张家花园”,或称“古石山庄”。张钫想:何不请康有为给花园起个名字呢?

  于是他就请康有为赐名。

  康有为当时已经66岁了,但思维敏捷,他想:张钫这个人不一般,早年投身辛亥革命,后任秦陇复汉军大都督,在讨袁护法之役中也起过积极作用。此时他虽赋闲在家,但并非就此隐居,而是为父丁忧,是个蛰居将军。于是康有为稍加思索,挥笔写下“蛰庐”两个字,字大盈尺,浑厚有力(图1)。

  张钫站在那里看着康有为写字。只见康有为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只一会儿工夫就想好了名字,张钫内心十分佩服。而康有为意犹未尽,又赋七律一首,赠予张钫,题为《宿铁门》:

  窟宫徘徊亦自安,月移花影上阑干。

  英雄种菜寻常事,云雨蛰龙犹自蟠。

  函谷东来紫气清,铁门关尹远相迎。

  骑牛过去化胡否,扶杖看山落日明。

  “窟宫”,指张家花园的建筑,乃豫西常见的窑洞,冬暖夏凉,很像洞窟。所不同者,民居是土窑洞,张家花园是砖砌的窑洞,连起来一大片,看起来如宫殿,所以叫“窟宫”。“英雄种菜”典出刘备,刘备没有发迹时,暂依于曹操,虽然整天种菜,但毕竟是位英雄,只待东山再起。康有为把隐居铁门的张钫喻为刘备,比作蛰龙,一旦时局有变,就会乘势上天。

  看得出来,康有为当时心情并不好,时局没有向君主立宪的方向发展,这使他感到失落和沮丧,所以他以老子自喻,起了仙意,要离开中原,去陕西或者更远的地方教化胡人。

  二

  据新安籍文物专家赵跟喜讲:有人说张钫是用八抬大轿把康有为请到府上的,这有点儿夸张,其实是用四抬小轿。张钫与康有为亲近,并非两人相互逢迎巴结,而是有共同语言。张钫虽为军人,但酷爱字画、碑帖;康有为虽是名儒,但爱参与政治、军事,两人无论谈政治、谈军事还是谈文化,都有说不尽的话题,自然聊得投机,遂成忘年之交。

  于是二人每日宴饮,相谈甚欢。一日酒席之上,张钫酒酣耳热,兴奋地拿出一件宝贝,是他早年驻军关中时购得的“产碑”拓本。康有为一看大惊:这“产碑”成石于秦代,开华夏碑刻先河,即便是拓本也价值连城!平时,张钫将其视如性命,从不外露。康有为抚摸着“产碑”拓本,爱不释手,连连感叹:“至宝,至宝!”当时张钫肯定是喝得有点儿高了,说:“若是先生喜欢,就请先生收藏!”他表示要将其送给康有为。

  康有为却没喝醉,他听了张钫的话,连说岂敢岂敢,坚辞不受,但已很领情了,觉得张钫真大气,够朋友!后来有人说:当时真为张钫捏把汗。你想啊,若康有为顺势接了“产碑”,这宝贝便从中原消失了。因为康有为很“贪碑”,他在蛰庐拒收“产碑”,虽然让人钦佩,但在别的地方可不是这样——他离开蛰庐后,去西安刘镇华那里作客,刘当时是陕西省主席,陪着康有为到处参观。康看到一部佛经,爱不释手,据为己有,离陕时带在身上。但陕西民众知道后,组织人马赶到潼关截住了他,才把佛经弄回西安——这就是“圣人盗经”的故事。

  后来康有为又拐到登封游嵩山,在参观崇福宫时,发现院内有一只绿色殿顶脊兽(也够不重视的了,竟被置于院内),便问此物的来历。道长说这是汉武帝修万岁观时的遗物,康有为大喜,禁不住诱惑,遂生占有之意,临行前让人把脊兽搬到自己车上。

  时任登封县师范学校校长的申阁岑,闻讯急忙带领100多名学生跑步追赶,才将此物追回——幸运的是康有为在新安5天(一说3天),不但没有拿走文物,还留下了墨宝。

  三

  第一件墨宝,便是那副著名的楹联:

  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

  凿坏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

  这楹联(图2)气派够大,一联用了四典,格调大气雄浑:其中“丸泥欲封”典出《后汉书》。新朝王莽部将隗嚣,投降刘秀后复叛。刘秀统兵征讨,隗嚣大惧,其部将安慰他:“不用怕,函谷关险峻,吾用一泥丸即可将其封闭,汉军难以飞渡。”这是说函谷关地势险要。“紫气犹存关令尹”,用的是老子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盛情挽留的故事:周昭王二十五年,关令尹喜登高远眺,见紫气东来,知圣人将至,后果见老子骑青牛至函谷关下,于是请老子写下《道德经》五千言。

  我们来分析上联:康有为自命为“新圣”,以老子李耳自居,把张钫喻为能识“紫气”的关令尹喜,这是写两人都很“伟大”,兼说两人缘分早定,定有此晤。下联中的“凿坏可乐”,“坏”字在此读“坯”,指屋后墙壁,典出鲁国。鲁君让颜阖为相国,颜阖很谦虚,认为不能胜任,凿墙逃遁,这是说张钫隐居铁门,不愿当官,境界很高。

  “霸亭谁识故将军”,典出西汉名将李广。李广赋闲长安,一日饮酒深夜才归,霸陵亭尉也喝醉了,不放李广通过。李广家人报:这是“故(前任)李将军”。霸陵亭尉呵斥道:“现任将军尚不得夜行,更何况故将军?”他就是不让李广通过。康氏引此典故,是说张钫赋闲在家,也像李广一样不为人重视,但日后必受重用。

  赵跟喜认为:这副楹联之所以写得好,是因其紧扣“蛰庐”二字,他指着题款中的“蛰庐”两字说:“你看康有为题的上款,明明写着‘张将军伯英隐铁门营园林曰蛰庐吾来游题之’。”其实想想也是:文人诗赋唱和或者互赠笔墨,都在私密空间完成,本是两个人的私事,他们乐意相互吹捧,别人不应干涉。只是像康有为这样的名人,知名度高,不定啥时候,这些写给私人的东西一公开,就显出他的轻浮,倒是不美。

  康有为还写了“听香读画之室”,为张钫的书斋命名。这“听香”两字写得好!若是俗人写,一般写“闻香”,可他偏偏写“听香”,显得别致,很有学问。

  四

  据新安县县志记载,康有为在新安,还游历了烂柯山和汉函谷关,也留下了墨宝,其中细节《张伯英将军》中有载:一日,张钫带路去游烂柯山。这烂柯山有来历:铁门镇南蔡庄村,晋时有一打柴人,名叫王乔,入山砍樵,见两童子,一穿红袍,一着绿衣,坐在石凳上对弈。王乔将斧子放在地上观棋。棋局未终,斧柄已从风而朽。待其返归乡里,竟无一人相识。村民告诉他,村头有王乔墓,是为衣冠冢,墓木相拱,已逾数百年矣。

  王乔听了,方知自己误入仙境了——仙境一日,人间百年,正是这个道理!于是他觉悟了,上山入一洞中,渐渐化为神仙。

  后来,人们把那座山唤作“烂柯山”,“柯”是指斧头木柄;把两位仙人下棋的地方叫做“棋盘山”;把王乔化仙的那个洞,叫做“王乔仙洞”。

  康有为看后道:“此山山明水秀,钟灵之气,他山未及!”接着他看了山上的宫观,只见塑像古朴,栩栩如生,于是感叹道:“古人先我而造为古迹也,我作何造为?而为后代乎?”张钫应声道:“兄乃当今圣人,著书立说,高见卓晰,乃大家之学说,传世之经典!”康有为听后笑道:“过奖也,不敢当!”

  两人边走边谈,登上了烂柯山之巅,只见群山如浪,尽在眼底,白石山、青龙山、棋盘山都看得清清楚楚。康有为说:“登高望远,意随景升,观感真矣!”张钫说:“夫子之言是也!吾亦心领神会。我想请圣人指点:在这山的下面,棋盘山的南面,是一大块平地,平地的南端有东西长岭,岭之阴,便是我家祖茔,请您看看,风水如何?”他口说手指,康有为看得清楚,便说:“将军家之祖茔群山环抱,宝地天成,左青龙,右白虎,浩浩之来龙,荡荡之去脉,此乃阴地之良府,长眠之福地。坟头东西长岭形如宝刀,历代必出武官也!”张钫听后很欣慰,向康有为道谢,说是托您吉言!两人你言我语,客气一番,下山回家。

  康有为还为烂柯山写了对联:

  莲香益清松贞而固,

  山虚能受水实则流。

  接着,由张钫陪同,康有为游览了“汉函谷关”。

  函谷关有两个,灵宝县境内的是“秦函谷关”,新安县境内的是“汉函谷关”,有人说康有为写的那副楹联,错把“汉函谷关”当成了“秦函谷关”,用的全是“秦函谷关”的典故,用错了!其实,这是低估了康的学问,他不过是“以汉代秦”罢了,他看到新安县的汉函谷关,自然想到了灵宝县的秦函谷关,于是连带写出这一带的人文典故和山川形胜,这是借势,何错之有?

  也算康有为有眼福:他来之前,该县刚刚将此关重修,一改其数十年间的破败景象,共盖了三层关楼,高度达到38.3米。康有为很高兴,写下的“汉函谷关”4字,被刻在青石上,镶在西洞口上方,至今犹存。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