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布机。 |
|
民国时期女子装扮。
| |
与新娘的婚服相比,老百姓平日穿的服装(称为常服)看上去就非常朴素了,色彩多为青、灰、黑。据如今健在的耄耋老人回忆:唱露天戏时,站在台上往台下一看,灰灰的一片,大家穿的几乎全是灰黑色服装,因为观众多为男子,女子很少来看戏。无论清代还是民国时期,民间的常服花色都很单调,基本原则是抑制鲜艳的色彩,收敛个性,能节俭就节俭,能凑合就凑合,即使是富裕人家在服饰方面也不铺张浪费。
清末民初,洛阳周边乡村的农民都使用织布机织布,所有衣料都是家织棉布,弹花、纺线、浆线、络线、上机、织布、印染等全过程,均由农家自己完成,所以这种布称“家织布”,俗称粗布、土布、大布。乡绅、商贾和较富裕的家庭多使用鲁山绸或细布制作衣服。
所谓细布,是指用机器织出来的平纹或斜纹布,老百姓称之为“洋布”。20世纪30年代,黑市布、花丝葛等平纹、斜纹机织布大量上市,最有名的是五匹马布,俗称“五马名驹青布”和“五福吉祥布”。这种布水色好、不怕晒。洛阳城内的官吏商贾和行会中人,多以绸、绫、缎、皮等料制衣。教师、戏子、妓女、招待和一些公职人员主要使用平纹细布料,偶尔使用绸缎。
一般城市居民的服装用料多以粗布为主,过节或赶会需要出门时,才穿机织布服装。但学校的童子军服都用平纹机织布,男生为平纹蓝色布,女生的上衣、下裙多为平纹细布。
过去如果不逢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人们不穿礼服,即使是年轻女子,穿着也尽量朴素,不让太过鲜艳的衣服上身,以避免别人说三道四。即使到了民国时期,民间染布的花色也不丰富。
宜阳、新安等县出产的黑布,是用捣碎成末的橡壳与污泥揉合染成,称为“沤布”,沤成之后的布俗称“坑布”。也有从木兰叶(又名乌叶)汁中提取蓝靛染料,用其浸泡白布制成蓝布,叫“天蓝布”。穷人家嫁女、娶妻时,用一些含有红、绿汁液的灌木根茎煮染一些红色、绿色衣料。洛宁县人则用红土、芝麻秆灰、核桃皮加橡壳等染出各色衣料。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农村才改用煮红、煮黑、煮绿、煮蓝等化学颜料染色,效率提高了,布料的花色也有所增加。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机制布多了,渐渐取替了家织布,农民不再自己染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