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人们的冬季装扮。 (资料图片)
| |
民国时期,大老爷们儿的服装不是很讲究,大多数男性冬季穿对襟短棉袄,俗称“马墩儿”,农村戏称“撅肚袄”或“撅肚棉袄”,由于内絮棉套质量粗劣,又硬又厚,所以容易“撅肚子”。
有趣的是,男人穿上这样的“撅肚棉袄”后,还要在棉衣外面束一条大腰带,腰带由宽1尺、长7尺的蓝布或黑布做成,非常长,解下来能拴住一只羊。如果家里穷,就系一根绳子,俗称“腰里束条绳,强似穿十层”,这是为了保暖,免得让冷风钻进来。据老人们讲,就是因为系这种腰带,不少男子走投无路时,就用它上吊寻短见,这是此物的弊端。
棉袄是这样,棉裤更显笨重,而且男式或女式棉裤都是不分前后,臀部和前裆用的布料一样多,裤腿足够宽。据一位老人讲:有一年闹饥荒,他去地里偷胡萝卜,把裤腿下角用绳子一扎,从裤腰处往下面塞了满满两裤腿的红萝卜,回家一称竟有20多斤,他就这样拖着两条腿走了3里路。
裤腿宽大,裤裆更宽大。有个夸张的说法,曾有人偷了一只小羊羔,塞进宽大的裤裆里,那只羊挣扎着乱叫,他就用手隔着裤子捂住羊嘴,有人见了觉得怪异,就盯着他看,他赶紧保持这种姿势不敢走动,结果把羊羔闷死了,留下笑柄。
另据文物考古专家介绍:若是两个人合伙盗墓,常常地面上有一个人望风,进到墓里的人顺着盗洞往上递财物,他必须把最值钱的随葬品藏在裤裆里,这样,当裤裆跃出地面后,整个身子也跃到地面了,否则就容易出危险——如果上面那个人见财起意,一看所有的宝贝都递上来了,一脚把他踹下去,接着就可能把他活埋了——这是大裤裆的好处。今天的盗墓贼可没法这样干了,因为如今的牛仔裤,连一匹唐三彩马也塞不进去了。
由于裤腰太宽,那时男子束腰时必须先把裤腰横向折起来,老年人还要扎腿带。扎腿带时,先用蓝色或黑色绣有花卉图案的细裤筒将棉裤腿束住,再用2寸宽的黑棉布腿带在脚脖处扎紧。老年男性则不用细裤筒,直接把裤腿折起扎带,俗称“扎腿带儿”。实际上,这种棉裤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穿,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市一些农村还能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