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9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河洛春秋 生活民俗系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3 月 23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生活民俗系列
记者 孙钦良 文/图
  影壁也称照壁,豫西多称其为“影壁墙”,矗立在大门内或外,作用是遮挡外人视线,即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的私密空间。影壁还可烘托气氛,增添住宅的气势,民间认为它能阻挡邪气、聚财聚气。

  住

  康百万庄园影壁墙

  影壁墙:欲作屏风半遮门

  在洛阳老城寻觅影壁墙,并非一件易事。

  当初以为这东西太普遍了,凡是四合院,都有影壁墙,只管去看便是了。但如今的老城,老房子损毁得太严重,很难看到完整的老四合院了。就连保存最完好的庄家大院(洛八办)也没有影壁墙了。

  影壁墙有两个量词来表示:一个是“面”,可说“一面影壁”;一个是“堵”,亦可说“一堵影壁”。其实,它的姿态,就是堵;它的作用,就是遮。你看这个“堵”字,只有和影壁相配,才有诗情画意,与其他字结合,便组成了堵车、堵心、堵塞等,都是贬义词。

  四合院中常见的影壁,以位置划分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外,正对着宅门,一般有两种形态,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呈雁翅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单独立于宅院大门之外,或砌于对面宅院的墙壁上,用于遮挡对面房屋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人出宅门时目光所及之处美观整齐,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第二种位于大门内,呈一字形,也叫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单独矗立的,称为独立影壁;趁着厢房的山墙,砌出小墙帽影壁形状的,称为靠山影壁或坐山影壁,这种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节省空间和材料,在洛阳比较常见。

  第三种是八字影壁,位于大门两侧,与大门檐口形成一定夹角,从外面看呈八字形,从院内看呈反八字形, 称为“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大门要向里退2米至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在八字影壁的烘托下,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富丽。

  有外地专家研究洛阳民居,说:“洛阳一大怪,房子半边盖。”什么意思呢?专家是这样解读的:假定一个坐北朝南三开间院落,北面为上房,洛阳人俗称“大屋”,地势要比院子高出四五级台阶,这便是洛阳民居中最尊贵的建筑了。其次是厨房和厦子(厢房),分列于院子的东西两面。洛阳民居的特点,怪就怪在厨房和厦子上。其他的房屋都是“人”字形屋脊,只有这两种房屋是半 “人”字形屋脊,院墙向院内倾斜,很像一间瓦房沿着屋脊被切成两半,这可能就是 “房子半边盖”的一个来历吧。这样盖房的原因,大概是考虑到排放雨水方便。如果左邻右舍都采用“人”字屋脊,则雨水会积于两院之间的夹缝内,长此以往会损坏房屋。采用半“人”字形屋脊,雨水则流向院内,从而避免损坏房屋。

  南面的房屋由于靠近街道,所以叫临街房,地势略高于院子,但低于上房。中间是院门,院门与“大屋”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但是外面的人从门口看不到院内的情况,因为院内正对大门的地方设了一堵影壁。影壁的作用是遮挡外部视线,保护院内隐私,这在洛阳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洛阳人家院门都是敞开的,从早开到晚,只在临睡前才关门落闩。这也许是洛阳民居的又一个特点,虽不利于防盗,但可见洛阳自古民风淳朴。

  其实,洛阳并非盗贼很少,而是盗贼不在白天活动,所以大门自然可以从早开到晚,只有临睡时才关门。还有一个原因,洛阳民居的宅院(俗称宅子),一般都非常狭长,从大门口望进去,竟不像是院子,而像是胡同了,所以根本无法关门,关了门,街坊邻居来叫门,喊破天主人也听不见。

  这样一来,影壁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不关门,让影壁遮挡一下,院子里面的活动,外面的人是看不到的,即使夏天穿得暴露一点,从院子里疾步走过,路人也不会看见。真可谓:我家有堵长影壁,欲作屏风半遮门!

  影壁不但有遮挡作用,还有驱邪护院的作用,它好似一个彪形大汉,顶得上一个门卫了。古人认为,凡是住宅都有鬼神来访,若是自家祖宗的魂魄回家来看看是允许的,若是孤魂野鬼溜进了宅子,就会带来灾祸。所以有了影壁的话,鬼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会被吓走,宅子便安全了。

  风水学中讲究导气,《水龙经》中说“直来直去损人丁”,意思是说,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利。影壁的出现,符合“曲则有情”的风水学原理,可使呼啸而来的冲煞气流放缓,慢慢地与住宅内的气协调、融合。

  另外,影壁还有个重要作用,这就是它的美化效果,能起到装饰庭院的作用。富有的宅主人,会对门口的影壁好好雕饰一番,有的镶嵌砖雕图案,如五福捧寿、多子多福、五子登科、凤凰牡丹、荷叶莲花、福禄寿喜、龙凤呈祥、岁寒三友、四君子图、文房四宝等图案。譬如在我市孟津会盟镇王铎故居,入门可见一靠山影壁,上书一个大大的福字,简洁大方,几丛修竹在壁前摇曳,显出主人是清雅之人。还有河南康百万庄园影壁上的“五福图”,周围四个蝙蝠图案,中间是一个福字,蝙蝠谐音“福”,所以寓意“五福”。  

  影壁绝大部分用砖砌成,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的核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影壁与大门互相陪衬,互相烘托,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堵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影壁起到的作用可不小:第一遮挡了路人视线,保护了私人空间;第二起到了烘托作用,使门面有了气势;第三美化了环境,显示了主人的文化品位;第四符合风水学原理,导气、辟邪、聚气、聚财。故而影壁对于一个宅院至关紧要,主人下工夫把影壁修建得庄严、气派、精致,是很有必要的。

  衣

  裙带

  衍生出“裙带关系”

  裙带,顾名思义,就是系在裙子上的带子。有人曾发表高见:“裙带者,系裙子之物也,其状如索。裙带有何用?若是没有它,大庭广众面前,女人的裙子掉将下来,岂不有碍观瞻?”闻言者哄堂大笑,我却认为他说得很形象,说出了裙带的基本作用——裙带和裙子是不可分的!由此,也产生了“裙带关系”这个词。        

  “裙带”一词出现于宋代。据说有一名男子娶了宰相的女儿为妻,由此升了高官。娶了宰相的女儿能升官,那么娶了皇帝的女儿就更能升官了,而且跃身为皇亲国戚,以此类推,凡是娶了大官女儿者,都有升官的可能,宋人称之为“裙带官”。汉语中所说的“裙带现象”,是指某人因妻子或其他女性亲属的关系而获官职,后泛指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可称之为“裙带现象”,这种现象今日犹存。

  裙带出现得很早,在唐代已经盛行。诗人李端在《拜新月》一诗中说:“细语人不见,北风吹裙带。”描述了妇女裙带在风中飘逸的魅力。唐代以后,裙带越来越具有装饰性,绣着各种图案。洛阳现存的裙带有很多,大多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一般由一根横带和若干束带构成,横带是扎紧腰部用的,竖带则绣上图案作为装饰,数量为4根到18根。

  食

  肉夹火烧

  为武则天做的小吃

  火烧,也叫火烧馍,分两种,一种不夹肉,一种夹肉,俗称肉夹火烧。

  传说唐代以前,洛阳只有火烧馍,没有肉夹火烧。自从武则天巡游缑山之后,便有了肉夹火烧。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偃师南部的缑山下有个府店镇,武则天做女皇的时候,这里有个打火烧馍的人家,姓潘,他家的火烧馍外焦内软,远近闻名。一天,武则天率文武百官到缑山赏景,地方官决定用当地小吃供奉皇上,就把招待武则天的主食定为潘家火烧馍。

  潘家火烧馍都是用发面做的。潘老汉接到通知就赶快动手,可他打开发面缸一看,发面已所剩不多,临时发那么多面也来不及。他灵机一动,和了一块死面,反复揉搓,拉成薄片,中间放一块指头肚大小的发面,配上调料和小磨香油,将边缘扭出如丝的花纹,烤熟的火烧馍颜色金黄,外酥内软,比以往的火烧馍都好吃。

  火烧馍被送到宴席上,地方官用手一掬,火烧馍便自动开了口,再将桌上的猪耳丝等菜往里一夹,武则天一尝挺好吃。咋就这么香呢?她仔细一看,看到了肉,就说:“原来是肉夹在火烧馍里头哇!”从此便有了肉夹火烧之说。如今,这种火烧馍豆腐丝、海带丝等都能夹在其中,颇受食客欢迎。

    行

  旧时出行

  一看“天气预报”,二防水土不服

  旧时,远行前和旅途中,人们都要看“天气预报”,采取措施预防水土不服。你该说过去的人真没用,出趟远门,连天气变化和水土不服这样的小事情都要担心!其实不然,这些都是安全守则,古人没有舒适的交通工具,全靠车马或两条腿走路,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如果拉肚子或者感冒,就可能死在路上。所以出门前他们首先要观天象、知天气。古人没有科学仪器,就靠经验积累,以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再根据谚语来对照,看云、看动物、看器物等。如“月晕而风,础(柱础)润而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云向东,一阵风;云向西,披蓑衣;云向南,雨连连;云向北,一阵黑”“瓦块云,晒死人;钩钩云,雨淋淋”“鱼鳞天,不雨风也颠”等。

  其次是重视预防疾病。为了预防“水土不服”,出行之人到了外地后,要立即去买豆腐青菜吃,这样可防水土不服拉肚子。又规定“凡出处,清晨须吃饱饭食,不可空腹行路,免致感冒风邪。若是舟旅(坐船),饮食早吃不便,可带六味地黄丸,不论春夏秋冬,滚水服下三四钱,治事最妙”。

  第三是不占卜不出门。每次出远门,人们都要占卜,对出行的方向、一路的路神,都要默记在心。出行途中,忌讳和不认识的人呆在深沟、河流等处,以防被图财害命。夜行时,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千万不要应声,说是防鬼勾魂,实则是提醒自己当心被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