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绘图 李玉明
| |
□记者 武逸民
因为具有方便、快捷、省钱的特点,网上购物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喜爱。据统计,仅去年一年,购物网站淘宝网的交易额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网民们在享受网购便捷的同时,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在网上,卖方没有实体店、不办营业执照,消费者维权难。
2600元,买来塑料电脑模型
4月3日,家住涧西区兴隆花园小区的单宁国花2600元在网上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4月8日,快递公司工作人员把货送到了单先生家。单先生签收后打开包装一看,发现电脑包装盒里装的竟是一个塑料制的笔记本电脑模型——一块塑料板子!单先生立即上网联系卖方要求赔偿,但买方以单先生已签收货物为由拒绝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调查后发现,单先生已在购物网站上点击了“确认收货”按钮,并在快递公司《收货确认单》签了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表示,他们能做的很有限,建议单先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
记者了解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接到网民投诉后,只能联系发货地工商局,委托发货地工商执法人员协调处理。若货物质量与商家承诺的不相符,执法人员会要求发货公司全额赔付或退货。可是,若买方已通过银行向卖方付了款或已在网上确认收货,就不容易维权成功了。
常见网购骗术有三种
市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网上卖家往往无具体店铺,无营业执照,只需在网上注册便能做起生意,所以网上卖家良莠不齐。
常见的网购骗术主要有三种。
“超低价”诱你上钩。网上的商品,确实比实体店内的便宜,这大家都知道。部分网上卖家经常在网上打出“超低价格销售”的幌子,诱使个别贪便宜的人购买其商品。买家付了钱后,经常会收到残次品,而卖家总会以种种借口拒绝换货、退货。投诉?这种卖家是不怕的。如果遭投诉过多,这种卖家就会把原来的网上店铺关掉,然后再注册一个新的店名,继续行骗。
“色差”成了万金油。为吸引消费者购买,网上销售的商品经常都会附一张照片,这些商品的照片都十分漂亮。可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这些照片都是经电脑软件加工处理过的。不少网民发现自己收到的商品与其网上的照片不一样,赶紧向卖方询问,却得到了“东西是一样,只是显示器有色差”的答复。
“确认收货”有陷阱。有些卖家在网上打出“先确认收货者可享受比原价再低一折的价格”的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自家的商品。一些不熟悉网购流程的网购新手往往轻信这种广告,会在没有收到货物之前就确认签收。问题是,买家确认收获了,卖家就有可能不再发货。
把好“网购三道关”
如何避免落入网购陷阱?市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的刘晓明科长提醒网民们:要想避免上当,注意把好“网购三道关”。
第一,市场考察要全面。消费者在支付购物款之前,应先对货物的生产厂家、网友评价、商家信誉度等相关信息进行查验,尽量选择那些正规网站上的信誉度高的卖家。付款前,还应详细了解商品的规格、型号、保质期、退换货标准、售后服务标准等。
第二,当场验货须仔细。收到货物后,消费者不要急于在收货单上签字,应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检查收到的货物是否就是所购商品。
第三,付款之时要小心。“在网上购物,不要直接把货款汇至卖方账号,也不要在没有收到货物的时候在网上确认收货。”刘科长说。
■相关链接
网购距离“有法可依”不远了
2010年4月2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研究起草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电子商务最近10年来经历了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已达数千亿元。同时,电子商务还为社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开网店投入少、运营便捷、风险低,成为就业的重要途径。来自国际著名咨询公司IDC报告显示,光在淘宝网上,2009年就有超过80万人通过开网店解决了就业问题。此外,还带来了快递物流、客服等23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
市场的高速发展,成为推动政府立法提速的“首要动力”。截至4月3日中午,新浪网关于“工商总局就规范网络交易公开征询意见调查”显示,有7500人参与了投票。其中,3700多名参与投票的网民选择了支持,超过50%的用户对此举表示肯定。
有消息称,工商总局目前内部已确立三条原则确保网购健康发展:一是确立网店管理的任务是保护其良性发展,二是将着手建立网络交易诚信体系,三是将加大网络交易维权力度。
有电子商务行业分析师认为,此次工商总局起草《暂行办法》是国内首次对网购行业制定系统的法规,足见国家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