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医药专家李辅仁和著名“健康教母”、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相继遭到健康产品“绑架”——某胶囊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未经同意,在产品包装上突出使用“李辅仁”名字;曲黎敏发现自己“被注册”了个养生茶网站:域名使用的是其姓名全拼,除了宣传商家的养生茶外,几乎全在展示其养生观点及《从头到脚说健康》等著作。
产品傍名人不算啥新鲜事。名人因自身的职业特点、形象魅力和个人不懈奋斗,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领域中散发出耀眼光辉。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有调查资料显示,70%的消费者是循着名人广告的指点去选择商品的。因为很多名人在公众的心目中是公正、诚信的代名词。
正是看中了名人对公众超常的影响力,不少健康产品都把傍名人当作“圈钱”的终南捷径。一时间,广告中各色名人“你方唱罢我登场”,或企业形象,或产品代言,电视、网络、报刊、广播通吃,真可谓“狂轰滥炸”。
在健康产品广告中不少名人“很受伤”:或感冒、咽炎,或心脏病、高血压……他们满脸“诚恳”、苦口婆心地“以身说药”。
事实证明,也正是这些“现身说药”和精彩“表演”,使得一些虚假健康产品有了“可信度”,误导或欺骗了消费者——健康产品毕竟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品,它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不仅糊弄了消费者的钱财,更伤害了消费者的身心,是往疾患者“伤口上撒盐”,往重里说,这已超出了道德范畴。
侯宝林大师曾将人民称作“衣食父母”。代言商品本无可厚非,但名人应该珍惜社会给予的荣誉和公众给予的信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严格自律,最起码得对起良心,不能把这种荣誉和信任当成赚钱工具,更不能充当虚假广告的“帮凶”。
消费者也要擦亮眼。我们可以追捧某位名人,但对他宣传的商品一定要有必要的辨别,了解相关知识,不能盲从,毕竟健康产品很多时候是性命攸关的。
傍名人不如傍消费者,借外力不如练内功。商品无论以何种形式让消费者接受,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信任。傍名人傍的只是人名,短期内也许能扩大产品知名度,但是从长远来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有哗众取宠之嫌。
产品要想真正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仅靠傍名人带来的噱头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靠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更何况,有些产品傍名人,只是一厢情愿的“傍”,手段未免龌龊了点,对于树立企业正面形象是没有好处的。
健康产品首先自己得“健康”。健康产品企业比其他企业要肩负更多道义上的责任,因为前者所从事的是与人们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息息相关的事业。一种产品特别是健康产品要想赢得市场,就要深深植根于消费者中间,真心实意地与消费者沟通——“别看广告,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