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江苏海门涉“天价接待费”的审计局长施平,曾先后被曝10万元接待四川考察团,私费公报,3年挥霍千万元公费。当地纪委监察局等经调查,认定他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违纪违规行为,因此对其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降职。(1月16日新华网)
你天价接待,我廉价处罚。尽管“天价接待费”的主角已遭处分,慰藉了民心,可“罚酒三杯”式问责,照旧激起的是责难声一片。
滥用公款,从来都是“过街老鼠”,为百姓所切齿。海门“接待门”,以“网曝”形式登场,继而引发了集体性的声讨。而施平局长,也成了又一个周久耕式的“倒霉蛋”——因为天价接待的“萝卜”被连根掘起,顺势带出了私费公报、浪费公帑的“淤泥”。
诚然,在我国“三公消费”浪费严重的现实语境下,只将鞭子抽向施平,承载不了压缩公务消费水分的厚期。但严治“三公腐败”,需要打破“法不责众”的怪圈;严厉问责,也不能只是花拳绣腿,而应落脚于每个个案的践履。对施平的“罚治”,既投射出政府对公款腐败的整治决心,能以儆效尤,也牵系着民意的归依。
然而,遗憾的是,这次问责又陷入了“疲软乏力”的困局:跟以往不少“问责秀”一样,所谓严惩不贷,总是大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让民众“喜不掩悲”。
有学者说,问责的底线是不能逾越“热炉法则”,也就是“谁碰烫谁”,绝不姑息。可疲软的问责,却削弱了法治的引力,刺伤围观者的正义信仰。对“接待门”里的藏污纳垢者廉价的处罚,说到底,是对“权大于法”价值序列的一次赤裸裸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