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1版:财富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四招很常见 “消胀”很给力
六视角审视“民工荒”
导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2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财经观察
六视角审视“民工荒”
□ 刘玉来

  近来,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用工荒”报道充斥人们的视野。一时间,“民工荒”已经炒得沸沸扬扬,真的是劳动力供不应求,就业难题已解吗?

  就全国而言,很多因素催生了报道中的“民工荒”,需要对“民工荒”理性审视。

  “民工荒”的马斯洛需求阶梯论审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或从弱到强)划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为生存而外出打工,再苦再累的活都有充足劳动力供应。经过多年积累,生存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现在要追求高一级的满足,舍弃家庭、舍弃亲情走出去的动力已经有所减弱。

  “民工荒”的机会成本审视。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通常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前者是在家获得的收入,后者是在家的其他收益,比如家庭维系、子女教育等,包括天伦之乐精神成本。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敲击着打工者的心灵。他们认为外出打工机会成本过大。      

  产业和内地发展因素审视。用工地区产业落后,一代农民工可以忍受,但现在农民工二代对工作条件的要求与父辈大不相同,他们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产业转移、新农村建设、农村工业化进程等给农民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使其选择了留在家乡。

  “民工荒”的结构性矛盾审视。从短期看,宏观上主要是由我国劳动力地区布局的不平衡造成“民工荒”。劳动力去向选择上有差异,曾经到东南沿海的东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劳动力很多被本地吸纳,于是出现了劳动力局部结构性短缺现象。

  “民工荒”的预期因素审视。预期决定行为,经济中有个规律是买涨不买降,农民工有一定物质基础,更注重社会交往,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返乡动力更足,节后返回工作岗位的动力却有所降低,用工荒的舆论助推招聘的困难,节后必然会慢慢消化招工难问题。

  “民工荒”的管理因素审视。农民工在城市做工受到很多不公正待遇,消减了打工的积极性。缺乏温暖、缺乏关怀,遇到经济危机时减员、解雇,危难时候企业的领导不能善待员工,经济复苏时到处请工人也请不到,有人称这是“恶有恶报”。

  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引导劳动力走向,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人性化关爱和尊重,需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其合法权益,需要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