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两个回应,两种态度
不能放过“身价8亿元的县体育馆”
细品微博
还大石桥历史面貌怎么样?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文化传承大家谈
还大石桥历史面貌怎么样?
□范西岳

    大石桥现已经成为这座桥周边地区的代称,很多洛阳人对此都不陌生。(资料图片)

  “过去大石桥,不吃浆面条”。提起大石桥,洛阳人定不陌生。但是,要说大石桥的来历,恐怕知道的人就不会多了。

  大石桥,本名黄公广济桥,为明嘉靖三十九年洛阳游子黄锦所建。黄锦时任司礼太监兼督东厂,权力炙手可热,然其富贵不忘乡民,决定在瀍河上架桥,命其弟黄铠成其事,并戒之曰:“建桥诸费,秋毫皆余办之,毋累人民,毋淹岁月,余志也。”桥用工仅六月余,五洞,中高三丈六尺,阔三丈二尺,长二十五丈,桥东西两岸,以石鳞次,东长五十丈,西长一百丈。自此,艰险成为通途。

  自它诞生以后,披阅了山河改易和400余年的岁月,至今仍在造福乡民,对比时下的豆腐渣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近年来,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大石桥周边也得到了改造,柳岸晓月,初具端倪。不足的是,大石桥的文化底蕴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东西两岸的护坡被掩盖,桥身南侧挂着一些黑色的管状物,桥头碑刻则被封围,风雅气息丧失殆尽。

  闻名的沈阳西郊大石桥,三孔,建于清崇德六年,被誉为东北现存最早的古桥,近年被历史性复原。洛阳大石桥早其90年,又在市区,今天我们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其价值不可小视。个人建议应该给这座桥以精心呵护,恢复其历史面貌,美化外围环境,使其成为集文物名胜、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乡土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景点,把黄锦的这份厚礼发扬光大。(作者系洛阳民俗博物馆退休职工)

  《河洛文化传承大家谈》栏目欢迎读者踊跃参与,就如何挖掘、保护、利用洛阳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建言献策,投稿方式见本版右下方。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