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的人才总量已近190万人,雄居全国之首。然而,北京在实施人才战略方面并未放缓脚步。今年年初,北京响亮地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建设人才之都”的奋斗目标。
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但是让北京对人才“门户洞开”,在现阶段又不现实。如何建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首都客观情况的人才柔性流动模式,成为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加速首都人才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9年,北京就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实施“人才引进直通车”计划,14000名外地优秀人才得以“乘车直入”。去年6月,一项以“总量控制、市民待遇、柔性流动、依法管理”为基准的“北京人才绿卡计划”——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正式出台,将吸引人才的范围从高新技术企业拓展到全市。
除“绿卡”制度外,已实行3年的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绿色通道”制度也开始步入收获期。据统计,近年来,中关村园区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由原来的251家增至1785家,平均每天有一名“海归”人才注册企业;全市留学归国人员达4900名,比原来增加了近3倍;留学人员企业注册资金总额高达19亿元。
优化人才引进环境,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为使各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北京十分注重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在北京,另一项富有开拓精神的改革也在悄然推进——职称社会化评定。此外,对国家行政机关部分职务试行聘任制、进一步改善北京市“两院”院士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北京的人才激励机制日臻完善。
人才资本积累,人才体制创新……一个人才资源密集、专业结构合理、人事法规健全、市场开放有序、信息网络发达、产业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国际化“人才之都”的轮廓,正一天天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