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上海铁路局宣传部副部长陈万钧撰文表示,京沪高铁开通至今不过短短十几天,公众对其出现的“毛病”应“风物长宜放眼量”。他以大量篇幅列举了日本新干线开通以后的诸多故障,称一旦高铁发生故障或事故,一些国内媒体就会立即提出质疑,并认为这种质疑“是一种不自信、怀疑一切的心态在作祟,这样的炒作影响的是政府形象,损害的是国家利益”。(7月13日《东方早报》)
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京沪高铁发生的故障,舆论应予以“宽容”。但需要指出的是,对高铁故障的“宽容”,不应该没有边界。比如,对于高铁故障发生后铁路部门善后服务严重匮乏、不到位的错误,就不应该无原则地一味“宽容”。
据报道,面对接连几次的高铁故障,当事的高铁列车,一方面“不知所措”,既没有针对旅客的及时解释抚慰,也没有及时充裕的应急保障(如供给食品和饮料等);另一方面又尽力回避晚点补偿问题,对于旅客的补偿要求,仅表示“还在研究”。
显然,这些源自服务不到位的错误,既不属于“无心之失”,也不属于客观技术条件下不可避免的错误,而是只要稍稍用心、事先做好预案就能完全避免的错误。因此,对于这样的错误,如果舆论一味“宽容”,高铁的服务质量恐怕会变得更加恶劣,不仅会令旅客的消费权益不断遭受侵害 、盘剥,也会让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宽容”和“质疑”其实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在一定情况下,二者是完全可以有机统一的。如果铁路部门当初能宽容对待并虚心接受舆论的各种质疑,不断提升其服务水平,如事先制定完善的故障应急机制、出台晚点赔偿措施、充分体谅旅客的经济承受能力,少些渲染“世界一流”,那么眼下舆论围绕高铁故障的质疑,又何至于如此不宽容?必须意识到,“宽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互动的行为——只有“宽容舆论”才能换来“舆论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