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生育习俗中的祈子情结
孙三耀:苦情戏里的“催泪弹”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9 月 15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洛阳曲剧往事(23)
孙三耀:苦情戏里的“催泪弹”
□ 记者 孙钦良
  孙三耀,擅演青衣、花旦、老旦,1908年出生于洛阳谷水街,本是曲剧第一代演员,其年龄比“洛阳迷”朱天水还大一岁,理应把他放在前面介绍,可惜他为人低调,留下的资料很少。记者经过多方打听,到现在才基本弄清他的人生轨迹。

  孙三耀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是从高跷上走下来的艺术家,对曲子戏抛掉高跷登上高台,成为舞台剧有贡献;第二,他奖掖后学,会带徒弟,带出了邢金萼、冯兆禄这样的名演员;第三,他不爱演风情戏,爱演苦情戏,他认为百姓苦难多,唱也唱不完,所以喜欢塑造悲剧人物。

  他演的苦情戏,简直就是“催泪弹”,听得在场的人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洛阳第一代曲剧演员都是从高跷上走下来的。高跷这种表演方式来自原始图腾崇拜,各地都有,譬如我们河南,豫西、豫北、豫南、豫东都有高跷,其中豫北的武技高跷,其高度非常夸张,比豫西的要高好几倍。又譬如山西高跷,较高的有七八尺,最高的有一丈八。

  豫北、山西高跷虽然技巧高、难度大,但均没有发展为戏曲,唯有豫西或者说洛阳、南阳、临汝一带的高跷发展为戏曲了,这是为什么呢?专家无此论述,我私下揣摩:可能是豫北、山西高跷难度太大,只顾注意表演技巧了,顾住了腿,顾不住嘴,注意力都在腿上,忽略了唱,而洛阳高跷注重且舞且唱,还爱装扮戏曲人物,慢慢地便有了戏曲的雏形。

  20世纪20年代之前,豫西南一带表演高跷者,唱着短小的俗曲小令,扮演着姑娘、丫鬟、和尚等几类角色,活泼有趣。

  据《河南戏剧1000题》记载:“高跷曲”发展为“高台曲”,是在1919年的灯节,那时的孙三耀不过十一二岁,却已跟着高跷队演出了,当年洛阳东陡沟玩社火,观众太多,挤满街巷,秩序难以维持,高跷队步履艰难,被人流挤得难以走路,临时挪到灯棚“白衣阁”上表演,这种居高临下的演出使观众看得更清楚,主演者刘乐及其玩友许文兴、温揪子、孙三耀等人尽兴地表演了一番,这便是高跷戏发展为“高台曲”的序幕。

  自此,从洛阳到临汝的许多村镇,各路高跷队竞相效仿,纷纷走上高台。但促使它真正登上舞台,真正解下“高跷腿”,又经历了7年时间,到1926年才算完成,其中自然有孙三耀的功劳。

  孙三耀是洛阳曲剧早期的著名演员,见证了洛阳曲子由“地摊”向舞台的过渡进程。孙三耀踩高跷,擅长小脚拐子,可演多种行当,并以饰演旦角著称。

  青年时期的他赴山东、山西演出,渐渐成名。1934年,他教洛阳人冯兆禄唱戏,后正式收其为徒,终使冯兆禄成为著名演员。1936年,他与曲剧名丑程金保、王振东搭班,在西安、宝鸡、兰州演出,叫响陕、甘两省。1942年,他组建了自己的曲剧社,在陕西富平县收邢金萼、刘德珍为徒。新中国成立后,他改名为孙良臣,组建洛阳市新生曲剧团,任团长。

  作为旦角演员,孙三耀以演悲剧人物见长,善于营造悲剧气氛,塑造在封建礼教压迫下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他每每看到别人演风情戏,调情并嬉戏,插科又打诨,荤素一起来,虽不反对,但皱眉头,他认为百姓生活在深水火热之中,其苦难唱都唱不完,所以偏爱演苦情戏。每每唱至悲痛处,他瞬间落泪,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有观众说他“装得像”,其实他是同情剧中人物,把自己当成了受难者,感同身受,生动感人。他主演的著名剧目有《捣灶》、《曹庄杀妻》、《三娘教子》、《黄翠莲采桑》等。

  当年他四处奔走,在外地演出时间长,在洛阳演出时间短。1936年秋,他在洛阳中央军校组织的曲子班里演小旦,这是一次巡演,他的徒弟冯兆禄跟他搭班,一路演到汉中,轰动城乡,名气累加,却只能吃饱饭,挣不到钱。日寇投降后,他回到洛阳,呆了一段时间,这时跟着他的是徒弟邢金萼。在《曹庄杀妻》中,孙三耀扮焦氏,邢金萼扮曹庄,师徒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观众纷纷叫好。

  1948年春,洛阳解放。孙三耀参加了解放军文工团,在方城、南阳一带演出,随后回洛阳巡演。当时,洛阳的文化活动多,他觉得社会风气大变,内心高兴,劲头十足,上级叫他演啥他就演啥,结果啥角色都演了,他认为新社会使艺人获得了新生。

  他晚年双目失明,但仍登台献艺,收徒讲学,甘为人梯。1969年,孙先生病逝。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