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中)和管道工一起疏通窨井。 |
| 记者(右)和工程车司机合力打开窨井盖。 |
|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行业不为人所了解、不为人所关注。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是我们衣食住行的“守护者”,而我们对他们却熟视无睹。
即日起,本报结合正在举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借助不同的新闻事件,让记者真正和普通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体验“三百六十行”的酸甜苦辣,展示不同行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敬请关注。
□见习记者 郭俊功 记者 范丽 程奇/文 见习记者 赵俊善/图
连绵不断的秋雨,让不少市民心烦,一旦大雨或暴雨袭来,街上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往家跑……有这样一群人,下大雨、暴雨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却是抓起工具包往街上跑,哪里积水深,哪里就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就是市政养护工。
17日下午,记者跟随市政建设集团涧东养护分公司管道班的工人师傅一起,冒雨疏通窨井、清理淤泥,体验了市政养护工的“别样周末”。
1 他们干的活,越是雨天越要出门
17日下午3点半,记者赶到环城西路和道南路交叉口的市政建设集团涧东养护分公司办公室,副经理林志正忙着打电话,他的人马已兵分几路赶往各个施工现场。
“我们干的这活,越是雨天越要出门。就现在,道南路和九都东路由于连续降雨,造成路面塌陷,必须尽快把路面铲开、填平;中州东路路面积水、有淤泥,必须抓紧处理……”林志边说边往外走,“九都路和七一路交叉口附近的中州渠正在搞堵污工作,情况有些复杂,我要去看看。”他随即跳上一辆工程车向施工地点开去。
4点,记者开车跟随林志到达施工地点。连续降雨使渠水明显上涨,流量加快。一根直径三四十厘米的管子正向中州渠内排放污水。林志指指管子说:“工人们正在给这股污水‘找出路’,想办法让它通过污水管道排走,以免继续污染渠水。”
记者跟随林志通过渠上的一座小桥,来到一个超市的简易仓库中。仓库中间有一口窨井,黑色的污泥从窨井盖周围涌出来,气味刺鼻。流向中州渠的那股污水就是从这里出去的。林志说,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其他出水口,使这口窨井里的污水通过污水管道排走。
2 臭烘烘的窨井,就是他们的“战场”
继续往里走,记者听见有人喊:“看不清,快拿手电筒过来。”原来,管道班的工人正在里面忙活。记者走到跟前,只见已经打开的两口窨井黑洞洞的,不知多深。林志派人买了一个大功率的手电筒,大伙儿这才开始作业。
因为经常维护,这两口井里垃圾并不多。但由于其他窨井堵塞,它们的排水受到影响,水量一大,就会有污水冒出来。管道班班长刘翠英是疏通窨井的老手。她指着仓库里靠近渠边的一辆轿车说:“这下面有口窨井,是其他单位的自备井,不归市政管,但为了管道畅通的大局,它堵了,我们也得疏通。”
大家把轿车推开,刘翠英麻利地把井盖打开,里面满是黑泥般的垃圾。记者拿来一把铁锨,想把垃圾铲出来,可刚把铁锨插进去,就感觉锨头被什么东西“咬”住一般,根本动不了。刘翠英拿来一根指头粗、2米多长的钢筋使劲往井里捅,那团缠绕在一起的垃圾渐渐松动,这时记者使劲扭动锨把,总算把垃圾一点点地铲了出来。
3 这活又脏又累,年轻人都不肯干
站在记者身边的5名中年管道工,负责管理洛河以北、310国道以南、王城大道以东、中州东路二广高速收费站以西这一区域的窨井及地下管道。
井堵了,他们要赶紧疏通;管道裂了,他们要抓紧时间处理……从正月初六至今,他们一天也没休息过。
记者问:“干这力气活,为啥不找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刘翠英说:“这活小青年才不干,看一眼,就捂着鼻子跑了。下井作业更是辛苦,穿着雨衣雨裤下去,出来后全身臭烘烘的,回家用热水洗几遍都不管用。”
据林志讲,管道班的工人通常早上7点半上班,下班却常常没点,他们的工资也不高。不过,他们说,为了老百姓能够顺利出行,不管多脏、多臭,这工作我们都得干。
4 有时候,竹片比大型疏通机械管用
清理这口井里垃圾的同时,管道工李明胜、张明珠从车上拿下几条长五六米、薄薄的、又很有韧性的竹片。他们把两条竹片用铁丝捆在一起,连成10多米长,然后将竹片慢慢伸进另一口窨井的深处。
林志说:“别看这玩意儿很原始,但是管用。你看这地方,大型疏通机械进不来,只能手工疏通,还是竹片最好使。”这时,只听啪地一声响,伸进窨井里的竹片断了。李明胜立即把放在井边的绳子捆在腰上,工人和记者拉住绳子的另一头,慢慢将他放进井中。李明胜重新用铁丝把竹片捆绑好,然后上来继续抽动竹片。
记者戴上手套,也开始拉拽竹片。由于没有掌握要领,要么竹片拉不动,要么拉出来捅不进去。张明珠接过竹片说:“我来吧。”竹片一到她手里,立刻变得“很听话”,伸拉自如。
这边竹片在疏通管道,那边刘翠英在清理塞满垃圾的窨井。垃圾一点点被清理上来,但井里依然是死水一潭,不见丝毫疏通的迹象。
雨下得正大,雨点打在仓库的棚板上噼啪作响,大家不再说话,埋头作业。秋风吹,秋雨凉,可是这帮管道工人干得热火朝天,虽然穿得单薄,依然满头大汗。十几分钟过去了,刘翠英仍没找到出水口。沉默了一会儿,管道工付备战说:“把竹片挪到这口井里。”两条竹片拿来,付备战用细铁丝将它们绑起来,记者摸了一下,那铁丝又细又利,稍不留神就会划破双手。
竹片绑好后,几个人又轮流抽拉,几分钟后,井里的水开始冒泡,再抽拉几次,水位明显下降。记者和大伙一起把粘满污泥的竹片刚拉出窨井口,就听见刘翠英大喊:“通了,通了!”
5 下井作业,她差点儿把命搭上
记者问林志:“干这工作有啥困难?”“困难都能克服,最怕的就是有人下井。”林志向刘翠英努努嘴说:“咱这位省级劳模,为了疏通下水道,差点儿把命搭上。”
几年前,在疏通定鼎立交桥的一个下水管道时,刘翠英身上绑着绳子,下到井里清淤。刚把污物扒开,水流就冲了过来,封存在井里的沼气很快溢满了整个下水道。刘翠英拽着绳子拼命跑,没跑到井口人就瘫软了,等大家七手八脚把她拉出井来,她已经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住了半个多月,总算捡回一条命。
林志说,两三米的窨井还好说,就怕七八米深的,只要有人下井,大家就提心吊胆。工人们说,现在井下情况很复杂,有时不光有污水和沼气,更吓人的是一些不明化学气体,有些井里的污水腐蚀性很大,溅到衣服上就是一个窟窿。
6 清淤泥也有讲究
管道捅开,记者看看表,5点5分,看天色还早,就和林志赶往中州东路的积水点。20多分钟后,我们赶到时,环卫车正拖着笆斗一趟趟地往下水道里推水。
记者看到水里有不少黑乎乎、沙状的东西,用脚一踩,皮鞋上就粘了一圈又黏又腻的污泥。林志说,由于连续降雨,地下污水管道流量有限,水从窨井里溢出来,把淤泥也带到了地面。这时,一辆越野车驶过,黑水和泥点立刻溅得到处都是。
司机刘玉涛招呼记者过去,把路边的下水道盖子打开,以便让水流得更快些。盖子周围有泥,卡得很紧,两人同时使劲才把盖子打开。
怎样对付这里的污水和淤泥?瀍河回族区环保局一负责人说:“现在正下雨,淤泥稀薄,稍不留神就会重新流入下水道,甚至会沉积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泵站里。只有等雨停了,把淤泥晾晒一下,使之成形,才好清除。”经过多部门现场协商,最终决定暂不清理。
连绵秋雨中,记者开车回家,此时已是华灯初上,雨中的城市很美,窨井、垃圾、淤泥全被这美丽遮掩住了。记者望着雨中匆忙回家的行人,心想:那几位管道工人不知收工没有……
■记者手记
如果把我们的城市比喻成人,那么,纵横交错的下水道、窨井就是这个人的脉络、血管,一旦脉络不通、血管阻塞,城市就会“生病”,居民们也会觉得不舒服,出行受阻。而市政养护工就是地下通道的“交警”——瓢泼的大雨中,没膝的积水中,堵塞的窨井内,臭烘烘、脏兮兮、湿漉漉、冷冰冰,就是他们别无选择的“战场”。
他们工作时,有人皱眉捂鼻躲避,有人因为污水溅到身上而怒不可遏,有人讥笑他们身份低微……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政养护工,以他们肉体上、精神上的“痛”,换来了我们城市脉络、血管的畅通。而我们,能否对他们多点理解,多点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