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戏,是指正戏开唱前加演的小戏。
洛阳曲子戏的垫戏,往往由丑角表演,俗称“踩场”。演员慢条斯理,好像没睡醒的样子,有的唱:“吃罢饭,心发愁,不上台子上戏楼。谁要说俺是唱戏的,俺给他戴个牛笼头!”有的唱:“有事没事上戏楼,斜着身子往下瞅。其实我啥也没看见,远处近处都是头!”
这些唱词都是演员临时编的,因此要求演员有临场发挥的本领。从表演风格看,垫戏与观众是互动的,演员不断向观众开玩笑,类似杂技演出中垫戏的小丑。
有人撰文说,有个老太太看过一场垫戏,非常有趣:台下乱哄哄的,观众还没有坐稳,便上来一个小丑,穿着七品芝麻官的服装,上场后独自坐在桌后面一动不动,锣鼓敲得震天响,可他就是不唱。台下观众等急了,给他鼓倒掌,喊着让他下去,这时他却开唱了:“那是谁家的好麦根?”
唱了这一句,他就停下了,台下又是一阵喊:“唱呀,往下唱呀!”他又不紧不忙唱了一句:“黑哩疙瘩这么一堆。”又不唱了,台下观众等急了,喊叫着让他下台,有的讥笑他,有的骂他,乱成了一锅粥。可小丑不着急,他要的就是这效果,仍纹丝不动坐在台上。直到后台有人给他打手势,表示正戏准备好了,他才从容地唱了最后一句:“他一定上的是隔年粪!”哎呀!真孬!观众醒悟过来了:原来他骂观众是一堆粪呀!大家都笑了,正戏也就开演了。
这大有趣味,说明艺人很熟悉剧场环境。因为在庙会或集市上唱戏,从来没有正点开唱过。譬如说有下午场的戏时,你问剧团啥时开演,回答:“晌午饭后开唱!”但剧团里的人吃饭有时会吃到下午两点,到时演员没有化好装,观众来得也不多。台下毕竟有一些观众了,挤挤嚷嚷,等得不耐烦,剧团为了不冷场,也为给演员化装争取时间,就想了个办法,唱垫戏。
唱垫戏一般是一个人,偶尔也会上来两个演员,化装很潦草,衣帽也不整齐,就匆匆上场了。上来后惜唱,最多唱几句,主要是逗人乐,为的是压住台面。待正戏准备好后,台上的这个演员才能下场。他一下场就预示正戏要开始了——这垫戏很像宴席前的“冷盘”,是“压桌菜”,是序幕。
但垫戏很重要,剧团离不开。剧团为了生存,常常马不停蹄,转场时往往误场,这就需演垫戏。头牌演员往往因耍派头而迟到,为了等他,也得演垫戏。
垫戏也出彩,由于是即兴演出,常有意想不到的唱词,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戏迷往往会说:今天的垫戏比正戏还好看哩!
垫戏之外还有加官戏。
加官戏也是加演的戏,分为给神加官的戏和给人加官的戏。
给神加官的戏,《洛阳市戏曲志》上说:此类戏大都在庙前戏楼或戏台上演出。戏班均备有二尺长、八寸宽的黄布条,上下两端各穿一根木棍,便于展开。黄布前面写有“天官赐福”,后面写有 “恭贺高升”,有的写“指日高升”和“加官进禄”。
加官戏有时在演出前,有时在演出中间,只要听到庙里鞭炮一响,戏即停演,掌班的(戏班班主)先讲明是给某庙某神加官,再唱加官戏。戏是由三个演员化装成“八仙”中的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先后上场,在前台走8字形,各唱一至三板台词,全以歌功颂德为内容。此时,一个戴白面具的演员头戴相貂,身穿红袍,手持黄布条,随音乐牌子登场,展示吉语,三位“神仙”面对黄布条施礼后,下场。
给人加官的戏,一般在戏班的正本戏开演前进行,若临时发现官宦豪绅来看戏,则在演出中间楔入。台下备有桌椅、茶水,供被加官者享用,待他们入场时,戏班即放鞭炮,表示欢迎。
加官戏开演时,掌班在旁高呼:“给某某大人 (或先生、大帅、将军)加官!”此时一个演员扮作天官模样,头戴相貂,身穿红袍,口衔假面具,手持朝笏,随小锣声上场至前台。一不道白,二不开唱,只面对台下展示黄布两面之“天官赐福、恭贺高升”,然后挂于桌前。被加官者当即给戏班发赏钱,掌班高唱某大人(或先生、大帅、将军)赏赐的数目,然后 “谢赏”,演员施礼下场。这样,加官戏就结束了,接着演正本戏。
若为贵夫人、官太太加官时,唱加官戏的演员改穿凤冠霞帔,其程式如前。
这些记载固然描摹了加官戏的概貌,但据我所知,这种戏早在宋代已有,宋代戏文剧本《张协状元》,在正式开演前,也有一段很复杂的序幕,演员上来先念《水调歌头》、《满庭芳》等,作为开场白,实则是垫戏,内容是讲述人生如梦和及时行乐,以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然后夸耀自家剧团水平如何高,接着再唱《诸宫调》一曲,这才开始演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