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 张钫纪念馆开馆第一天,附近乡亲前来参观。 |
| 图② 利用张钫故居的空余房屋办的纪念馆里,有很多与张钫先生有关的实物。 |
| 图③ 张钫后人为故居揭幕。 |
|
1911年10月22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点燃烽火的第12天,古都西安上空响起枪声——一位名叫张钫的25岁年轻人,带着起义的新军将士向守城清兵发起猛攻。这次西安起义的胜利,为最终推翻封建帝制立下了大功。
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日,在张钫的故乡——新安县铁门镇,张钫纪念馆正式开馆,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这位辛亥革命元老,记录他追求真理、赤诚爱国的传奇一生。
▲▲百年前,他策动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二枪”
来洛阳旅游的人,经常会听到当地人用自豪的口气说起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那座国内独一无二的墓志铭博物馆——千唐志斋。这个存有上千件唐代墓志石刻的地方,凝聚着一位民主革命爱国将领的毕生心血。
他,就是张钫。
张钫1886年出生于新安县铁门镇,1911年10月参与策划并领导西安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二枪”,是公认的辛亥革命元老。
1921年,由于父亲去世,时任陕西靖国军副司令的张钫回乡服丧。1923年秋,他新建的宅院里来了一位贵客——游陕过豫的康有为。康有为在张家休憩数日,其间乘兴挥毫,留下许多墨宝。
1935年前后,张钫在宅院旁的花园西隅依山挖了15孔窑洞、3个天井和1道长廊,将多年搜集的千余块古墓志石镶嵌在窑洞、天井和走廊的墙壁上——这就是千唐志斋。
张钫不仅是一位精于文韬武略、果敢勇猛的战将,还是一位不断追求进步的革命者:他曾四处奔走讨袁护国,也曾大开粮库救济灾民。解放战争后期,他毅然率部起义,和人民一道迎来新中国的黎明。
▲▲在大家的热盼中,张钫故居慢慢恢复生气
时光荏苒,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张钫故居,在岁月的侵蚀下渐露老态。2006年3月,担任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的衡建超,还记得当时张钫故居的旧貌:院内零乱,垃圾堆积如山,由于年久失修,房顶瓦面破裂严重。
转机在2008年出现。这年,“张钫故居维修保护方案”正式出炉,工程进入当地重点工程项目之列。到2010年10月工程完工,投资已达800万元,故居内的房屋、道路、绿化和排水设施都得到了彻底修缮。
今年初,一项新的计划开始实施:当地有关部门想把面貌一新的张钫故居,改造成张钫纪念馆,以迎接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得知张钫纪念馆筹备的消息后,几位老人来了。
这些老人,都是张钫的子女。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散居在海内外。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今年5月,83岁的张广武、82岁的张广平从父亲的遗物中整理出近200本珍贵藏书,全部捐赠给筹建中的张钫纪念馆;之后,不断有张钫的后人送来张钫的旧物、藏书和收藏的字画……
青砖灰瓦的旧宅,在大家的热盼中慢慢恢复生气。乡亲们都希望,大家能早日在纪念馆里,瞻仰到这位让人敬重、赤诚爱国的革命元老。
▲▲旧物带着历史的味道,还原了张钫的一生
在这座占地4200平方米、有120余间房舍的纪念馆里,陈列着多少与张钫有关的珍贵实物?昨日,张钫纪念馆正式开馆,从四面八方聚来的乡亲们,成为第一批见到这些实物的游客。
这座布局严谨、独具特色的民国民居建筑群,按照张钫的人生阶段,被分为12个展厅。展厅内外,处处闪动着辛亥革命的精神。
5号展厅是“核心”,记录的是张钫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事迹。展厅内,悬挂着张钫在1913年任陕军第二师师长时的戎装照,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墙上还有一篇张钫于1912年写的《辛亥革命一周年抒怀》:“秦中起义,于今一载。最可惨而不能忘者友人刘粹轩、钱定三……皆磊落光明,有死无降。与当世英雄豪杰再作一番事业,以造福于万姓慰己死之友,吾无憾矣!”读来让人动容。
张钫后人捐赠的数百件张钫遗物,被分散摆放在多个展厅。张钫印鉴、抗战胜利纪念章及张钫手书的《孙子笔法》、穿过的大棉袄、家传的象牙筷……这些旧物带着历史的味道,真实还原了张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