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沪揭幕。 (网络图片) |
 | 《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 |
 | 《雕塑家》 |
 | 《朵拉·玛尔肖像》 |
 | 毕加索 |
|
核心提示
毕加索来了!62件大师真迹从巴黎出发,一路漂洋过海巡展来到上海,助阵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堪称国内当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顶级盛宴。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17日晚在原上海世博园区中国馆一层盛装开幕,62件毕加索真品18日起正式与中国观众见面。
名作驾到,懂行的、凑热闹的纷至沓来,我们究竟能从中看懂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呢?
1 大师穿越时空“亲临”
开幕式上,主办方以最新的3D全息投影技术,让毕加索本人“亲临”开幕式。三面立体全息投影环绕全场,音乐、舞蹈、绘画、语言糅合于虚实交错的场景变幻中。“有人问我什么是艺术?那么,什么不是艺术呢?”栩栩如生的毕加索与来宾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他像个魔术师,一挥手,将此番来华展览的作品一一弹上了墙壁,犹如一场三维全息的视觉盛宴。
《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雕塑家》……驻足一幅幅名画前细细品味其带来的艺术享受,远非书上的图片、墙上的仿制品所能比拟。
2 62件真品反映大师多“变”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自10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共有7个作品展示区和8个记录毕加索生活的摄影照片展区。大师的作品与生活照片相互穿插,为观众了解毕加索的艺术和人生提供了生动的“路线图”。
全部62件真迹包括毕加索少年至晚年8个创作时期的作品,参观者可一睹其不同绘画阶段的代表作。8个创作期分别是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以及田园时期。展品中有《赤足女孩》、《雕塑家》、《坐红色扶手椅的女子》、《朵拉·玛尔肖像》、《玛莉·泰瑞莎肖像》等传世名作,好比是读懂毕加索的一把把“钥匙”。
3 读懂名作不容易
此次参展的《赤足女孩》是毕加索14岁时的作品。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人物正面端坐,却又巧妙隐藏了椅子与地面的空间关系。
《朵拉·玛尔肖像》这幅作品创作于毕加索的蜕变时期。诗人余光中曾将毕加索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概括为“四肢异位、手脚交错、五官互调,画丑为美”。
“毕加索并不是在乱画,他是一个老顽童,在跟我们捉迷藏。”余光中认为,毕加索正是以此为契机找到巧力,所以画作会产生别有洞天的艺术效果。
现场展出的雕塑作品同样不容错过。以《女子头像》为例,这件作品是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在雕塑领域的体现。通过《女子头像》,毕加索尝试在三维空间中呈现了他的独特风格。
4 别问佳作值多少钱
由于62件真迹价值连城,此次大展的投保金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加之毕加索作品最近也零星出现在国内外的艺术品市场上,不由得激起了相当一部分收藏爱好者的好奇心。
“毕加索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西方艺术家,但人们对他仍有许多误读。”文艺评论人林明杰分析,毕加索作品的天价、乖张的画风以及玩世不恭的言行引人关注。中国观众若真要欣赏毕加索、读懂毕加索,还需“跳出金钱的框框”,别问其作品值多少钱。
一些有幸观看预展的鉴赏家认为,62件真迹的价值在于全面呈现了一个艺术激情丰富而饱满的毕加索,作品所贯穿的历史脉络也折射出20世纪现代派艺术潮流的演进之路。
文艺评论人士建议,在时下中国收藏领域所谓的“亿元时代”,读懂毕加索还需将艺术与金钱“剥离”,不可将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文化价值等量齐观。希望如此多的毕加索真迹同时来到中国,能带给中国当代艺术家、收藏家以及艺术品市场另一种启迪。
据悉,为秉持“让更多民众亲眼目睹毕加索真迹”这一策展理念,在10月份的展览期间,周一至周五,每天前50名购票者将获得免费赠票,每人限得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