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住建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报告称,截至9月底,今年保障房已开工986万套,占年度计划的98%,预计在11月底前能全部开工。目前保障房建设存在选址离城区较远、部分质量不过关、退出机制不完善三大问题。报告称,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在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环节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京华时报》近日报道)
98%保障房已经开工的成绩单,说明各级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高度重视。确实,截至5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才开工建设340万套,完成全年计划的34%;可是截至9月底,已经开工986万套,开工率为98%。短短4个月时间,各省就将“完不成”的悬念彻底消除,如期完成任务已成定局。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能够如期开工,当然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利好;然而,好事要能办好,还需经得住公众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4个月600多万套的开工效率,人们最大的疑惑就是:这个“量的速度”是怎么达成的?人们更担心,“量的速度”背后保障房质量能不能得到保障。因为房子毕竟是用来住人的,光有数量没有质量将非常可怕。
事实上,最近一个时期关于各地保障房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诚然,一些地方政府是完成了保障房开工任务,可是建成的房子如果有质量问题,除了造成严重财政浪费外,对弱势群体又能有什么意义?
虽然住建部的报告,使用了谨慎乐观的“部分质量不过关”来表述,但是公众对保障房质量问题的担忧却要大得多。笔者认为,这并非一种恶意的猜度和不信任,而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无奈判断:一方面,保障房开工数量既是经济任务又是政治任务,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追求数量和速度;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又面临资金短缺、开发商积极性不足等各类问题,通过偷工减料之类手段间接谋取利益的可能性很大。
对此,住建部应该有更为严重的问题预期和更为严厉的问责准备。完成今年保障房开工数量现在基本已成定局,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究竟是哪些地方保障房“部分质量不过关”,应该有一个透明的公示,后续的处理和问责,也应该及时公开。笼统而一笔带过的“部分质量不过关”,终究显得有点轻描淡写,这显然与公众在这个问题上的密切关注需求不符。
保障房建设质量应该实施一票否决,即便开工率是百分之百,只要有质量问题出现,就不能算是完成任务,就必须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在保障房建设上,任何一个人、一个家庭都经不起质量风险,因而“大多数是好的”无法让人接受,即便只是“部分质量不过关”,也必须“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