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奇 杨玉梅 见习记者 王妍/文 赵俊善/图
核心提示
由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洛阳晚报、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洛阳捷佳商贸有限公司承办的“梦回神都文化周”活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展现活动宗旨,16日下午,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诚邀叶鹏、蔡运章、寇北辰、王永等专家学者,在望春门街和太康路交叉口的“瓦库”茶馆举行“梦回神都文化周”高端论坛。
本次高端论坛的参与者主要发表了哪些观点?我们能从中吸取哪些文化精髓?
“神都”之“神”,是指黄帝和后土
蔡运章
考古学家、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神都”是洛阳的别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都城。公元684年,女皇武则天建立大周王朝,定都神都。因此,很多人都以为“神都”的名称是武则天定的。其实,“神都”之名是从“神州”演变来的。
“神州”是中国的代称。“神州”一词,最早见于战国阴阳五行家驺衍的《五德终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这是说我国古代国家的中心地区叫做“神州”。《吕氏春秋·十二纪》载:“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神州”当是指“中央之神”黄帝、后土居住的地方。
那么,神州的位置在哪里?《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特别重要的是,自东晋以降,洛阳便被称为“神京”或“神都”。《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的话:“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北魏元苌(cháng)墓志载:元苌“三翊皇甸,再尹神京”。这是说,元苌曾三次在“代都平城”、两次在京师洛阳任职的事。(蔡运章等《北魏元苌墓志考略》)可见,早在东晋、北魏时期,洛阳就被称为神京了。
“神都”一词最早见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谷水》说:“夫洛阳考之中土,卜惟洛食,实为神都也。”这说明至迟在北魏时期洛阳就被称为“神都”了。《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载: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女皇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而洛阳之所以名为“神京”或“神都”,则是因为这里是“中央之神”黄帝、后土居住的地方。因此,这个“神京”、“神都”之“神”,应是指社神“黄帝、后土”。(蔡运章:《神都、神岳与武周王朝》)
观大周墓志 触武皇脉动
赵跟喜
墓志研究学者
大周距离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则天女皇在短暂的历史时光里,使神都洛阳闪耀一道光芒,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话题。史册上关于武则天的臧否毁誉很多。我想说说大周墓志,说说武则天造字,说说从大周墓志里感受到的时光的脉动。
墓志之作,意在传世。其源远流长,承替有序,先碑而志,改长为方,及至北魏,渐成定制。隋唐年间,尤其风尚,墓多有志,附置于穴中,一从幽壤,便千载不闻。其可贵者,在于石刻非同纸帛,久藏地下,无损毁之忧。一旦重见天日,文字历历可读,志文中所记人事、书法、纹饰,都是珍贵史料。
墓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墓志铭分三部分,一是志题,记载年代、职官、姓名、籍贯等;二是志文,记载死者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等;三是铭文,歌颂死者功德等。墓志铭的文体很独特,散文以叙事,骈文以颂词,三五百字,言简意赅,便为一个人做了传记。
武则天在洛阳“改唐为周”,称洛阳为“神都”。她的铁腕、她的改革、她的大手笔、她的关注文化建设,都载诸口碑。
武则天造字大家熟知,但她究竟造了多少字,连《资治通鉴》也记载不全,后来的学者更是人云亦云。现在,我们有幸看到了大周时期的墓志拓片,从中找到了那些消失千年的文字。这些墓志像一把钥匙,一下子解开了武则天造字的千古之谜。
墓志铭有三大作用,就是证史、纠史、补史。即,证明史书所载之史实,补充史书所载之缺失,纠正史书所载之舛误。大周墓志所见文字,为我们展示了那段文治武功的历史。审视这些文字,就像审视一颗颗玲珑剔透的琥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辉煌,触及了前人微微跳动的脉搏。
武则天“无字碑”,证明其韬略精彩
叶鹏
洛阳师专(现为洛阳师范学院)原校长、学者
观察武则天有一个很好的窗口,就是西安乾陵武则天墓前那块“无字碑”。无言对天地,褒贬任后人,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人认为,武则天功高盖世,文字难以表述;有人认为,武则天罪恶滔天,笔墨无力伪饰。不过,武则天留下千古哑谜,任后人猜测,正是她韬略精彩、聪明绝顶的存照。
武则天参政几近半个世纪,即使从唐高宗辞世算起,朝纲独断也有21年。颂之者认为,武则天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推广科举制度,破格用人,植新兴势力主政,虚心纳谏;经济上奖励农桑,整顿均田制,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在加强边防的同时,改善与边境民族睦邻友好的关系。贬之者认为,武则天窃取皇权,培植宫廷奸党,使用酷吏,施行告密、滥刑等恐怖政策。在她当政期间,安西四镇失落,边防缺失……褒褒贬贬,众说纷纭。
武则天虽然与洛阳渊源深厚,但若举武则天为洛阳的文化形象,应格外谨慎。
武则天改唐为周,是为了显姓氏、崇根本。因武氏出自姬姓,为效仿古代盛世,故称大周,自称圣神皇帝,后尊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尽管以周氏后裔自居,但她的政治实践和道德品格与礼乐文化倡导的明德节性相去甚远。
所以,我们在宣扬缤纷多彩的河洛文化的同时,坚持正邪、善恶、是非、美丑等道德褒贬,自是情理中事。因为,文化的倡导,最终是为了捍卫现代价值取向的崇高精神。
墓志拓片是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范本
寇北辰
书法家,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本次“梦回神都文化周”,展出了大量武周时期的墓志拓片,这些拓片是武周时期的书法精品。其实,拓片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其实用功能之一就是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临帖的范本。
很多人希望我讲解一下武则天亲笔撰写的《升仙太子碑》,不客气地讲,从书法上讲,这块碑并没有多少值得学习的东西,历朝历代书法作者几乎没人临摹《升仙太子碑》。
武周时期太短,书法成就并不明显,但放眼唐代书法,却是晋代书法以后的又一高峰。在唐代,真、行、草、篆、隶各种字体,都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书法家,其中真书、草书名家的影响最大。唐代书法家的真书,虽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吸取了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渐渐在“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变得严谨雄健、法度森整。唐代的行草书家,尤其是草书家,风格变化很大,整体走向飞动飘逸。
民国以来,墓志拓片就是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提升水平的利器。我建议大家在欣赏武则天神都时期的拓片时,除了要了解历史文化,也可以学习、揣摩墓志拓片上雄健森整的唐代书法。
武则天文治武功,值得后人称道
赵振华
考古学者、洛阳古代艺术馆原馆长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辉煌的时期,一是唐(含武周),二是东周,三是东汉。最辉煌的时期,当然是武周时期。
武则天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学者郭沫若称赞武则天的大周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武则天时期是中国科举制度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作弊,武则天创建“糊名考判”制度,影响深远;武则天不但将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还把大周国都定到洛阳,改名“神都”。她统治的时期,洛阳城市发展、经济腾飞、人口增长,都见诸史册;武皇神都时期,洛阳曾竖立高九十尺、宽一丈二尺的“大周万国述德天枢”,彰显武则天的文治武功。值得注意的是,建造“天枢”的高丽(今朝鲜、韩国和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族官员泉献诚,其官职名称就叫“子来使”。“子来使”,通俗地说,就是母亲家里“盖房子”,孩子们都来干活。从这个官职名称,就能看出当时的民族关系是相当融洽的。
(下转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