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1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20年前:妈抱儿修鞋
20年后:儿带妈出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2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街头“小人物”系列报道
有脑血栓后遗症的母亲不愿出门,不愿见人,为了照顾母亲,他放弃去上海打工的计划,天天带着母亲在街头修鞋
20年前:妈抱儿修鞋
20年后:儿带妈出摊
□见习记者 王妍 实习生 刘阿敏 通讯员 王霈/文 见习记者 赵俊善/图
  妈妈望着儿子的目光充满慈爱与心疼。
  夜幕下,母子相携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双年轻的手是如此粗糙。
  核心提示

  血气方刚、志存高远的年轻小伙,都盼着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然而,24岁的他,却在街头支起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因为,有脑血栓后遗症的母亲需要照顾。每天,他都带着行动不便的母亲出摊。牡丹桥头,这对母子相守相伴,成为一道充满暖意的动人风景。

  【情景】

  牡丹桥头,带着母亲一起修鞋

  每天下午两点,牡丹桥北端解放路与九都路交叉口东南角的广告灯箱下,就会出现一个修鞋摊。与很多修鞋摊的修鞋匠都是中老年人不同,这个小摊的主人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他叫高明全,个子不高,言语不多,大家都叫他“小高”。

  每次,摆好修鞋用的家什后,高明全都会从三轮车上搬下一张躺椅,在修鞋摊旁放稳,然后在躺椅上铺上小褥子,扶着和他一起来的老人在躺椅上坐好,之后才坐在小马扎上等生意。

  老人叫王素芳,是高明全的母亲。一年到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只要儿子出摊,她必定一起来,坐在旁边的躺椅上。

  小小的修鞋摊,一天赚不了几个钱,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咋会干这个?王素芳为什么要天天跟着儿子?

  有的顾客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面对人们猜测的目光,王素芳只是笑笑,并不作答。高明全则埋头干活,被问得多了,偶尔应一句:“我不放心妈。”有人还要追问,附近居民便忍不住说:“小高这孩子好着呢,他妈有病,他就把她带在身边照应。”

  【起因】

  母亲病重,他决定放弃南下

  高明全是西工区东下池村人,今年24岁,原是洛阳某企业的电焊工,每月近两千元工资,虽不算特别高,但也够他开销了。

  2009年4月的一天,高明全下班回家告诉父母,他想辞职,他的同学在上海一家造船厂工作,工资比他高两倍,让他也过去打工。

  原来,高明全跟同学打电话时了解到,读中专时的同班50个同学有20多个在上海一家造船厂工作。在那里,电焊工比较吃香,每个月除各种福利、保险外还有四五千元的薪酬。电话中,同学们还向高明全描绘了上海的繁华:霓虹闪烁的外滩、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宏伟壮观的“东方明珠”……

  丰厚的待遇和对外面世界的憧憬,让年轻的高明全产生了“出去闯荡一番”的渴望。几天后,他办好了离职手续,雄心勃勃准备南下。而这时,家里却出了意外。

  一天,高明全与母亲外出,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的母亲急促地叫了声:“明全!”他急忙回头,看到母亲歪斜着身子往后退,一个趔趄倒在路旁的绿化带里。

  高明全吓坏了,赶紧扶起母亲把她送到医院。诊断结果很快出来了,医生告诉他,母亲得了脑血栓,影响肢体的活动能力,有可能导致偏瘫。

  王素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出院了,左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便,连端个饭碗都困难。

  高明全每晚都辗转难眠:得病的母亲身边得有个照顾她的人。父亲几年前就得了糖尿病,自顾不暇;哥哥家中困难,要养家糊口,不能天天守在母亲身边。如果自己这时候离开,母亲身边连个端茶倒水的人也没有。

  几天后,他打定了主意:不去上海了,他要扛起家里这副重担!

  【决定】

  照顾母亲,街头当起修鞋匠

  母亲出院后,高明全一直在家照顾她。生怕耽误了儿子的父母一直催促高明全再找份工作,可他放心不下母亲。

  “无论到哪里上班,都要守时呆在单位,但母亲随时需要人照顾。如果有个自由的职业就两不耽误了。” 高明全想。

  一天,高明全打扫房间,屋角里的一堆杂物忽然映入眼帘:那是母亲以前修鞋时用的修鞋机和零件箱。

  “对呀!我可以像妈妈以前那样在家附近摆个修鞋摊,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妈妈!” 高明全喜不自禁。

  原来,王素芳曾做过20多年修鞋匠,高明全从小耳濡目染,也能把鞋修得像模像样。他把修鞋机擦洗干净,又买来一些修鞋的材料、零件,带着这些东西来到离家不远的牡丹桥头,摆起了修鞋摊。

  刚开始,高明全修鞋的生意并不好。“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好多人鞋子穿不坏就不要了,一天修不了几双鞋。” 高明全说,钉一对鞋跟2元钱,加固一双鞋3元钱,一天下来,他仅能赚十几元钱,还不够母亲的药钱。

  后来,高明全又向别人学了修自行车、配钥匙、开锁等手艺,小摊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生意也逐渐好起来。一个月下来,利润几乎能跟他上班时的工资持平。高明全干过电焊工,又考取了焊工资格证和上岗证,就托朋友帮他揽一些电焊活儿,利用修鞋之外的时间“打零工”,每次能挣几十元到几百元……他把这些钱拿来贴补家用,给母亲买药。

  【施计】

  请妈妈帮忙“看摊”

  “逼”妈妈出门活动

  母亲出院后,高明全发现,原本勤快的母亲变得越来越“懒”:不愿出门,不愿到街上走动。他明白,母亲是觉得自己走路“不好看”,不想被别人指手画脚才不愿出门的。

  医生曾告诉高明全,他母亲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便,必须每天加强锻炼,才能阻止病情恶化。

  怎么办?高明全想了几天,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可以借口要上门帮人开锁,让母亲去帮他“看摊儿”,借机“逼”母亲出门活动,多跟人交流,以免母亲在家闷“坏”了。

  现在,高明全每天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早上7点起床,做好饭给母亲端上;8点多,清洗父母前一天换下的衣服,打扫房间;有电焊的活儿就出门干活,中午回家做午饭;下午2点,准时带着母亲出现在牡丹桥头的广告灯箱下。

  家住牡丹桥附近的一杨姓居民感叹道:“在路边修鞋风吹日晒苦得很,可高家这一老一小天天在这儿,从没听他们叫过一声苦。”

  【心声】

  照顾好父母

  是子女的本分

  “在路边修鞋,遇到熟人,会不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记者问。

  “刚开始时有些不好意思,现在不会了。我妈当时为了我们拉下面子上街修鞋,我有啥不好意思的?” 高明全回答。

  20世纪80年代,高明全父亲每月工资只有20多元,而母亲没有工作,无法满足一家老小的生活之需。当时,王素芳为了让孩子们吃饱肚子,拎起了修鞋工具。刚开始,想到不少同龄人都在工厂里当工人,王素芳羞涩得不敢出门,生怕碰到熟人。

  “听我爸说,我妈当时推着车子出门,碰到熟人扭头就回来,一连反复三四次。” 高明全动情地说。

  当时,还是婴儿的高明全在家中无人照顾,母亲就用小褥子裹着他带到修鞋摊上。“俺孩儿乖,不管刮风下雨,在我怀里不哭不闹。跟着我修鞋,他受了多大的罪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素芳十分疼惜地摸摸儿子的脸。

  “小高,你现在还想去上海吗?”记者问。

  高明全笑笑,低头摆弄着手里的修鞋工具,轻声说:“想,咋会不想呢?可爸妈把我养这么大,好好照顾他们是我最大的本分。”

  华灯初上,母子二人开始忙着收摊。高明全右手推着三轮车,左手搀扶着母亲,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路灯将母子俩略显单薄的身影在马路上拖出好长、好长……

  ■编后

  读罢此文,暖暖地有种温情在心中荡漾,亦不妨说是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被深深触动。20年仿佛一个轮回,先是妈抱儿修鞋,后是儿带妈出摊,母子情、孝子心醇厚如佳酿,回味悠长。反哺之情,典出《本草纲目》:“慈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此文的主人公高明全为这一典故做了再真切不过的注脚。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家庭的和谐,需要老爱幼、幼敬老,老爱幼自不必多说,幼敬老却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好。高明全用他的“孝”,给为儿女者作出了“幼敬老”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