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灯闻名天下,民间赏灯历史悠久。自1983年开始,彩灯伴着牡丹盛放,已走过30年历程。
制灯观灯乐无穷
赏灯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彩灯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命宫廷张灯结彩进行庆祝,这是我国最早的灯事活动。
之后,宫灯制作技术传入民间,洛阳大街小巷开始制作宫灯。而大规模的赏灯活动始于隋炀帝时,他于正月十五在洛阳城内搭起彩棚,遍挂宫灯,火树银花,半月不息,人们争相观看。后来,这种赏灯习俗便延续下来,传到全国甚至海外。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知名度。从传统宫灯发展到大型电动彩灯,进入制灯赏灯的鼎盛时期,牡丹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3年,洛阳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花会灯展同时举行,在原市政府门前的凯旋路上展出了380组彩灯。从1984年到1989年,参加花会灯展的彩灯逐渐增多,从市图书馆到原市委门口的马路两旁,彩灯辉映,满街都是赏灯人,洛阳宫灯和大型彩灯开始大放异彩。
当时展出的彩灯多为洛阳宫灯、走马灯、高架灯、荷花灯以及各种造型的动物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生肖灯,如猴年的猴灯、龙年的龙灯等,均制作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后来,灯会组织者为使“年年有灯会,岁岁灯不同”,利用洛阳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多的优势,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制作了一些新颖的大型彩灯。如1986年是龙年,市灯展指挥部组织十几个单位,联合制作了高达25米的大型彩灯“九龙戏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昼赏牡丹夜观灯
1990年,在举办了7届无偿观灯活动后,灯会组织者决定改为有偿观灯。1990年4月15日,牡丹灯会移到市牡丹公园举办,花会灯展改为洛阳牡丹灯会,“昼赏牡丹夜观灯”成为历届花会的主要活动。
这一年的牡丹灯会一直持续到5月5日,比以往历届长了许多。灯会组织者依照牡丹公园的自然环境,根据树木、山石、亭阁的布局,制作展出了“关林胜景”、“武后赏花”、“锦绣洛阳”、“豫西风情”、“西天取经”、“掩耳盗铃”等大型造型彩灯,还有游荡在湖中的“八仙过海”及反映我国科学发展水平的“乘风破浪”、“九天揽月”、“千里奔马”等彩灯600多盏,将整个公园装扮得流光溢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实行有偿观灯的第一年,到牡丹公园赏灯的中外游客超过37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25万元。
随着洛阳牡丹灯会的发展,赏灯的人们会发现,现在彩灯的制作技术越来越高超,灯会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千灯多绚丽,万蕊斗鲜妍”。每年牡丹花开时节,花海灯海相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洛阳的夜色美得让人陶醉。
这几年,洛阳牡丹灯会在保留和继承传统制灯工艺的基础上,更多地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集声、色、光、动、型为一体,融观赏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炉,发挥洛阳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多的优势,逐步形成了锦绣中华、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国花牡丹、民俗风情等彩灯系列,还先后在北京、西安、青岛、长沙等地举办了大型展览。这些彩灯制作精美、雅俗共赏,既丰富了牡丹文化节的内容,也起到了宣传洛阳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