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索连接大船而成的天津桥 (资料图片) |
|
核心提示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今天的洛阳城里遗留有许多与大运河或漕运有关的水利设施。比如,洛河洛阳市区至偃师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关码头是隋唐洛阳城中重要的粮食中转码头……在诸多的遗存中,有一处被淹没在了滔滔洛河水中,这就是洛阳历史上著名的天津桥,浪漫、动人的“天津晓月”美景也因它而生。
1 千年古桥已逝去,唯留桥墩在河中
大运河留给洛阳的历史遗存数量虽不算多,但每一个都分量十足,天津桥便是其中之一。
说起天津桥,许多洛阳人的脑海里会涌现出一个美丽的词:天津晓月。试想一下它所描述的场景:悠悠洛水中,一座古桥跨水而建,桥上有亭,每当皓月当空,临亭俯看,四周碧水皆能见月……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
因为天津晓月入选“洛阳八大景”,天津桥在人们的记忆中也长久不衰。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初为铁索连接大船而成的浮桥,后毁于隋末战火。唐代建成石桥,之后多次被洪水冲毁,又多次重建。历经600多年后,这座桥被毁。今天,它留给后人的仅是滔滔洛河水中的几个桥墩。
若不是这几个桥墩被发现,学界恐怕至今还在为天津桥的具体位置而争论不休。
争论止于2000年。在那之前,一种观点认为天津桥在今天的洛阳桥东,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桥西。
前一种说法在20世纪的学术研究中占上风。但有学者认为,按照史书的记载推测,天津桥应在洛阳桥偏西的中轴线上。
2000年,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市区洛河南北两岸进行考古发掘,在洛阳桥西侧近400米处的洛河北侧河床下,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桥墩等。桥墩共4个,间距约15米,其中由南向北排列的2号桥墩保存比较好,残长约20米、宽2米、高1米。桥墩用青石垒砌而成,之间连以铁索,所用石材相对于河堤的用材要规整很多,砌筑也十分讲究。
桥墩遗存北面正对隋唐城东都城的端门,处在应天门与定鼎门连接的中轴线上,与文献记载的天津桥位置吻合。
于是,发掘者认为此处便是天津桥的位置所在。
同时,考古工作者还推断,此次发现的天津桥应是唐宋时期的遗存。因为隋代天津桥用木船相接,实际是一座浮桥,多次被毁,不会留下实物。
2 隋唐洛阳城的地标,历史风云的见证
天津桥位于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上,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中,处在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整个建筑群中的核心。
如今,站在洛阳博物馆里的隋唐洛阳城沙盘前,人们纵观整个隋唐洛阳城时会发现,中轴线上的每一座建筑无不赫赫有名:定鼎门、端门、应天门、明堂(含元殿)等。而在这些门和殿中间,天津桥又是唯一连接北部皇城和南部里坊区的枢纽。由此可见,在隋唐洛阳城里,天津桥不仅起着沟通南北的作用,更是一处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的人们过了天津桥往北,便可进皇城、入宫城;过了桥往南,便是隋唐城的里坊区,里面生活的有达官贵人,也有市井百姓。
也许正因为天津桥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也非常大。
在天津桥的南面,更是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集会场所。
朝廷的各种旨意在这里昭示众人、布告天下,各种大型军事活动也在此举行……它成了隋唐洛阳城一些历史大事的“见证者”。
天津桥南是官府公审处决犯人的地方。在这里处决的各种犯人不计其数,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有记载的张易之、张昌宗均在这里被斩首;契丹首领屈刺与可突干同样被“枭于天津桥之南”。
天津桥同样也是一些英雄壮士英勇就义的纪念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同族兄弟颜杲(gǎo)卿,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后在反安禄山的战争中战败,安禄山一气之下将其绑在天津桥南的石柱上,残忍迫害致死。宋代诗人文天祥对其评价极高,说他“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天津桥还是亲朋送别、官方举办宴会等活动的地方。此外,由于这里比较热闹,一些乞丐、术士等也在此聚集,天津桥成为一个包罗万象、供形形色色的人活动的综合场所。
3 命运多劫难,美景留心中
也许正是因为其位置的重要性,从诞生之日起,天津桥就成为洛阳城兴衰变迁的见证。
隋末,李密瓦岗军攻打洛阳,隋将王世充慌忙迎战。双方在天津桥边大战三场,守桥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洛河水。最终李密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天津桥。
唐代时,天津桥改为石砌桥墩,稳固性相对提高。但它依然多灾多难,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等时期均有天津桥被水冲毁的记录,朝廷也多次对该桥进行维修。
唐以后,随着洛阳地位的下降,天津桥的重要性也渐渐降低。
直到北宋灭亡,都城南迁后,洛阳失去帝都的地位,国家不再投入巨资维修天津桥。
到金代,这座赫赫有名的天津桥最终毁于一场大火。
今天,洛河上建起了许多座桥,它们或现代、时尚,或美观、大方,即便如此,如果在皓月当空之时漫步桥上,我们脑海里期盼最多的,恐怕还是当年天津晓月的美景。
值得高兴的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已经启动,对天津桥的保护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中。
甚至已有学者提出,在洛河上复原天津桥,重现当年天津晓月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期待美景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