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和纽约市区长期以来一直是金融界在精神意义上的中心,但华尔街早已不是金融界在地理概念上的心脏了。
不过,只要作为金融业传统旗帜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不离不弃,世人仍然乐于视华尔街为美国金融界的代名词。
纽约证券交易所从1903年启用现址,这座希腊哥林斯式古典大厦于1978年6月2日被登记为国家历史文物。
号称“华尔街巨人”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西街,但它已经在曼哈顿中城区购置了新的豪华办公室,不久就要彻底离开华尔街了。
“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许多金融机构迁出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还留驻华尔街及其附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梅隆纽约银行(前身为汉密尔顿创办的纽约银行)以及即将离去的高盛集团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了。
“9·11”事件后,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再向公众开放,但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华尔街“镀金时代”摩天大楼精美风格的魅力,还有那象征力量和勇气的华尔街铜牛的健硕牛气。
从地理上来说,今天的华尔街更像一个旅游胜地。
现在说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是华尔街公司,并不是指该公司的办公室在华尔街,更可能是在说他们主要从事金融服务业,其公司总部可能位于全球的任何一个地点。
今天说华尔街,含义十分灵活。一般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广义的华尔街是一个依靠商贸、投资和创新,而非依靠殖民主义和掠夺成长起来的国家和经济系统的象征,可指对整个美国经济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或泛指商业影响力很大、私有、重视自身利益的全国性企业,甚至借以形容投资银行和财富500强企业在影响力、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特色。
作为狭义的专指对象,通常将华尔街定义为诸如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基金机构以及金融分析师和评级机构等金融服务业的核心成分。这也是本书中华尔街的特定含义。
在金融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世界级金融巨头都来美国安营扎寨,华尔街称号已非美国专属。
作为华尔街招牌机构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在向国际化迈进,它的名称也在变动中。
2005年4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宣布收购电子交易运营商控股公司,从非营利性法人组织转化为营利性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集团公司。2006年6月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宣布与泛欧证券交易所合并组成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2007年4月4日,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由来自5个国家的6家货币股权交易所以及6家衍生产品交易所共同组成,其上市公司总数约4000家,总市值达28.5万亿美元,日平均交易量接近1020亿美元。
在过去的200多年中,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成功地超越了欧洲列强,而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无疑是这段历史昭示世人的重要启示之一。对于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华尔街的历史似乎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题目;而对于正在发展和转型中的国家,华尔街的历史更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华尔街风风雨雨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经历无数灾难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以防灾难再次发生的历史。从它的童年开始,华尔街不断经历恐慌、战争、火灾、骚乱、恐怖主义等磨难,每次度过危机,它都会变得更加强大。 (摘自《美国凭什么》 庞忠甲 陈思进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