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0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宝莲灯”美不胜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5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嵩县农民王献贞网名“宝莲灯”,16年收藏古灯千余盏,还自建“灯具博物馆”——
“宝莲灯”美不胜收
□记者 杨玉梅/文 张晓理/图
  五彩夫妻灯(明)
鹤衔灵芝烛台(宋)
江南竹灯(民国)
手提行灯(民国)
小美孚灯
邻家女孩点燃一盏清代童子顶灯。
  王献贞的部分收藏
  王献贞和他的收藏
灰陶鸽形灯(东周)
一组串灯(清末民初)
一组宝莲灯(明)
莲花铜吊灯(明)
三彩狮形灯(宋)
  核心提示

  嵩县43岁的王献贞是百度嵩县贴吧里面的活跃吧友,他网名叫“宝莲灯”。时间长了,网友们渐渐了解到,“宝莲灯”这个名字并不是平白无故叫的,他家里不仅收藏了1000多盏古灯,他还在去年斥资20万元建起了一座“灯具博物馆”。近日,记者来到王献贞的家中,和“古灯”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对话”。

  1 古灯斋藏灯千余盏 其中不乏珍品

  王献贞的“博物馆”不难找,过了嵩县大坪乡庄科村大桥,就能看到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与周围民居不同的是,小楼的门楼上挂着一块乌黑发亮的大匾额,上面写着“嵩县古灯斋”。

  进入古灯斋,迎面是一张长条几,左右两边是两个高至屋顶的大展架。几上、架上、地上、柜子里全是古灯,琳琅满目。王献贞说,古灯斋里陈列的古灯约有1100盏。

  这些灯,最小的只有4厘米高,最大的高1米。灯的造型各异,有童子举灯、升官灯、夫妻灯、鹤灯、猴形灯、狮马人物灯、莲花灯、走马灯等。

  从年代上看,唐代以前的灯比较质朴,材质略单一,以陶为主,造型简单,但大多比较小巧。唐代以后,瓷灯、铁灯、铜灯越来越多,造型和颜色也越来越丰富。

  “不是省油的灯”这句俗语很多人都知道,但“省油的灯”到底长啥样?到了王献贞这里才知道,“省油灯”还真是一种灯,并且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说着,王献贞拿出一盏南宋时期的省油灯给我们看。从外表看,它只是一盏不起眼的碗形灯,其实,它的内里分上下两层,看得见的碗里放油,看不见的夹层装水。碗上有两个嘴,前面的叫“流”,装灯捻;后面的是注水口。它的原理就是用夹层中的水温控制碗里的油温,降低油料的挥发速度,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还有“油灯中的巨无霸”——串灯也十分引人注意。说它是“巨无霸”是因为它肚子极大,能装5斤煤油。装灯捻的嘴也大,点上灯,火苗又粗又高,亮度能抵一个50瓦的大灯泡。

  “汽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村里唱戏点的都是串灯,挂在戏台两侧,一边一盏,照得戏台亮堂堂的。以前煤油稀缺的时候,在咱中原地区,看完戏后,大家还会去抢串灯里的灯油。”王献贞说。

  2 “见灯眼开” 16年收藏获认可

  王献贞收藏灯要追溯到10多年前。1991年,他退伍后便迷上了收藏,钱币、匾额、书籍、石头,只要能收藏的他都不放过。

  1996年的一天,他在家翻阅一本有关收藏的杂志时,无意中看到一幅图片,图片上,一位白胡子老头举着一盏煤油灯在仔细观察。图片下面注着一排小字:“瞧这老头得意的样子,这东西还有假的吗?”

  这行字让王献贞豁然开朗:“外行人玩收藏,最怕遇到假东西。可是灯这玩意,收藏的人寥寥无几,无人造假,也不难寻。”从此王献贞就开始专门收集各种灯具。

  可巧,朋友家扒房子,他去帮忙,看见四盏“宝莲灯”放在一边,上面的黑釉还发亮。他眼前一亮,掏了两块钱买下了这些人家准备丢弃的灯,这是他收藏的第一批灯具。

  那时候,农村很多人家里都有祖上用过的煤油灯,自从有了电,这些灯就被塞到了犄角旮旯里。王献贞没事,就骑着摩托车到各村各户去转悠,问人家有没有不要的煤油灯,有几个他买几个。  

  有一次,他到宜阳串乡,一位老大爷喊他去家里看“祖上传下来”的一个陶罐。去了之后,他发现老大爷开价500元的“宝贝”,其实在街上花3元钱就能买到。正当准备离开时,他发现老大爷家院墙上的窑窝里塞着一些旧东西,其中就有一盏灯。“绝对是传世品。”现在提起这盏灯,王献贞还激动地说。

  于是,他灵机一动,对老大爷说:“我买你罐子,你把这个灯搭给我。”老大爷一听,喜不自禁,亲自拿了灯,把它擦干净送给王献贞。后来经过鉴定,这盏灯是唐代的莲花灯,市面上不易找到。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藏家渐渐多了,古灯的价格便水涨船高。当时,王献贞的收入并不高,但他再省也没在灯上省过钱。“藏灯需要缘分,错过,也许再也见不着了。”他说。

  2005年,王献贞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他说,靠收藏古灯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人非常少。

  3 自建“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古灯

  现在,古灯斋里面的灯对王献贞而言已经不仅仅是灯了,而是良师,是益友。“古代的先贤们在古灯下写出了一部部鸿篇巨制,这里的每一盏灯都不知道陪伴了多少位先贤,跟它们对坐,就好像与古人对话一样。”王献贞说。

  古灯也成了王献贞心里的“明灯”。他每次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只要回到家中看到古灯,就心境通明,啥气都没有了。“你不能对着古人发脾气啊,再说要是古人遇到和我同样的事儿,人家肯定也不会生气。”王献贞说。

  灯具多了,为让大家都来看看他收藏的灯,王献贞渐渐有了建立“博物馆”的想法。去年12月,这个梦想终于实现,“博物馆”采用仿古建筑,古色古香,和千余盏古灯融成了一体。这些古灯,历经辗转,终在这里重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