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坐轮椅的八旬老人在女儿的陪伴下出门,就是打不到出租车,二三十辆车经过,司机都是摆着手不停车。半个小时后,才有一位的哥拉上了他们。(见本报昨日A13版报道)
为什么拒载?“一杆子打枣”式的批评,对的哥的姐这一群体显然有失公允:油改气后的出租车,后备厢装着气瓶,难以放置轮椅;将轮椅放在前面,便是客货混装,这是不允许的。看拦车者坐着轮椅,的哥的姐们“不敢拉”并不是不可理解。当然,也有比生硬的“摆手通过”更好的办法:可以先停下车来,告知对方理由,再告知对方如何预约出租车服务。
轮椅,不仅肢体残疾人需要,老年人也可能需要,病人也可能需要,甚至崴了脚的人都可能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位屡被拒载的八旬老人今天遇到的事情,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明天将要遇到的事情。这也意味着,关注老人的今天,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明天。
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由己及人、不吝关爱之情的思维方式在中华文明中传承千年。
今年年初,我市被授予“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原因之一是“其公共建筑与公共交通设施已全面实现无障碍化的设计和建设目标”。就“拒载轮椅老人”这件事来看,我们尚不能陶醉在荣誉中,还需自找“短板”、继续提升。
上面这件事,可能引发对“出租车拒载”的批评,这既是偶然亦属必然:当坐轮椅的人通常只能选择乘坐出租车出行时,此事成为关注焦点并不让人意外。然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能否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方便?有没有单位、组织在为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想办法、定政策?
其实,看洛阳出租车行业,既推出了预约服务项目,也有“娄建党爱心车队”。只是,由于相关信息并不为公众所熟悉,因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再想,如果社区能提供预约出租车的便民电话,相信就会给不少残障人士带来方便;如果志愿服务团队能被妥为组织,相信能为轮椅人士提供贴心服务的志愿者会越来越多……这也为我们明确了一条思路:应该有一种机制,能够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都来关爱需要关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