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航天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载人航天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这次神舟九号载人飞天任务至少在五大关节点上经受着考验。
1 首次夏季发射,天公能否作美?
选择6月份发射,在我国载人航天历次发射中尚属首次。“我们从神舟一号以来完成的历次发射都选择在春、秋、冬季,唯独没有在夏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说,高温和雷电是夏季发射面临的最大挑战。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技术部气象室主任李兴东介绍,在可能干扰载人航天发射的雷电、大风、降水等几个气象条件中,雷电影响最大。气象资料显示,酒泉卫星发射场地区在秋、冬季基本没有雷电,夏季雷电发生频率为每月2.6次。
李兴东解释说,雷电天气虽然发生频率不高,但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为此,近30名预报员正全力以赴对神九发射窗口天气情况进行准确预报。
2 首次手动交会对接,能否再创奇迹?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首次交会对接中,仅用了8分钟就完成原定15分钟的任务,而且对接的精度等指标大大高于预定目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用“奇迹”、“100分”来评价该次任务。
这次由神舟九号航天员参与的手动交会对接能否再创奇迹呢?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表示,这次任务将先后进行无人和有人交会对接试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动交会对接过程比较复杂,人工控制两个高速运转的航天器难度大、风险高,要求航天员必须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协调性以及超强的认知、处置、协同能力。另外,手动方式受航天环境,尤其是光线的制约。
钱卫平认为,从国际经验看,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规避了人员操作可能导致的失误,并且不需要考虑航天员的安全和救生系统,但其可靠性和灵活性没有手动方式高。
“为了防止突发情况的出现,这次手动交会对接将安排在航天器飞越我国上空的白天时间进行。”钱卫平说。
3 首次多人长期驻留,“天宫”是否“宜居”?
在这次任务中,3名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驻留超过10天,人数之多、时间之长有望创造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新纪录,也对天宫一号是否“宜居”提出了挑战。
天宫一号是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也是我国当前“个头最大”的载人航天器,拥有15立方米的实验舱,可供3名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20天。“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室一厅,那么天宫一号就是别墅。”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曾形象地说。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透露,为确保航天员能够长时间执行任务,在航天员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到而细致的人性化安排。以吃为例,“厨房”里储藏了至少80种食品,航天员每天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饭菜。在娱乐方面,航天员不仅可以与亲人、同事视频通话,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并欣赏自己携带上天的电影和音乐。
4 中继卫星首次正式使用,“天链”能否畅通?
在这次任务中,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链一号”01星、02星将首次正式投入使用,不仅将大大提高我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覆盖率,而且标志着我国陆、海、天基一体的航天测控网正式建成。
中继卫星是航天器在太空运行的数据“中转站”。由于中继卫星系统的加入,我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覆盖率由以前的17%提升到70%,使我国载人航天任务测控通信水平实现大幅跃升。
“70%的覆盖率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所有重要活动安排在这些弧段里完成,大大提高了对航天任务的支持能力。”钱卫平说,“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且可以使关心他们的人们能够更多了解他们的实时状态。”
5 首次“神女下凡”,能否安全着陆?
首次“神女下凡”并不轻松,至少要闯过“烧蚀关”、“黑障关”、“过载关”和“冲击关”这4道关口,才能安全着陆。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吴斌介绍,在整个航天飞行过程中,发射和返回过程对航天员和飞船的考验最大,而返回阶段尤为突出。在飞船再次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和大气的高速摩擦将使飞船变成一团火球,表面温度有上千摄氏度,同时还会出现“黑障”现象,使飞船与地面失去无线电联系。由于急剧减速,航天员将承受几倍于地球引力的过载。即便经过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的缓冲,返回舱着陆的速度也会有每秒1米~2米。
“这些挑战,正常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在太空中执行了超过10天高强度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吴斌说,为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场系统在历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快速定位、快速到达、精心处置返回舱等环节进行了改进,增加了3架医疗救护直升机,并在搜救直升机上装备了通信吊舱,确保图像和语音的传输更加清晰。
“所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环节,我们都进行了预想。让航天员平安回家,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吴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