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叶箱中的自动温湿度传感器会将测到的数据自动上传。 |
|
一场“高烧”,让宜阳县着实“火”了一把:13日,中国天气网的全国高温十大排行榜均被河南城市占据,其中宜阳县以最高温42.8℃领跑全国,成为当日的“高烤状元”。
据了解,近两年宜阳频登全国高温榜,且河南一高温,它就出“风头”。去年6月7日,宜阳县以41.8℃的最高气温位居当日全国高温榜首,而第二天,宜阳县又以42℃的最高气温,一举打破44年来我市6月上旬的最高气温纪录。
为何河南一高温,宜阳就“出风头”?这是一种巧合吗?昨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高烤状元”:42.8℃领跑全国,当日40℃以上高温持续近6小时
13日,宜阳县气象观测站副站长黄爱芳值班,她目睹了当天气温一路蹿升的全过程。“刚过12时,电脑上的自动监控数据就显示气温已达40℃,之后慢慢攀升,15时24分到达峰值42.8℃,一直到近18时气温才下降到39.9℃,全天40℃以上的高温竟持续了近6个小时!”黄爱芳说,由于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数据会自动上传给国家及省级气象部门,而各地观测站又相对独立,她第二天上班时才得知,宜阳当地罕见的42.8℃是13日全国的最高温。
“宜阳这次又领跑全国高温排行榜,我们也很吃惊!”宜阳县气象局副局长梁胜利说。一份1958年宜阳县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间的气象记录显示,这42年里当地的最高温为40.3℃,出现在1995年6月24日。但这个纪录在去年被刷新了,去年6月7日,当地观测到最高温为41.8℃,第一次位列全国高温排行榜首位。
现场探源:罕见高温可能与气象观测站附近的小气候有关
有山有水的宜阳如何成了“高烤状元”?
据市气象台副台长姬鸿丽介绍,一个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当地天气形势的大环境决定,不过由于气象数据都来自分散于各地的气象观测站,在天气形势相同的地区,气温也会因各观测站所处位置的小气候不同而出现差异。
宜阳县与我省大部分地区一样,都属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有人推测:宜阳县屡屡出现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是否和当地气象观测站附近的小气候有关?
宜阳县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只有一个,位于宜阳县城的东部边缘。由于周边都在进行开发建设,目前观测站四周被围起了一圈高墙。“这个气象观测站从1958年建成到现在,已经搬了3次家了。”宜阳县气象局局长杨仕贤说,目前这个位置是1981年搬来的。“当时之所以选定在这里建观测站,一是考虑到周边没有高大建筑,非常开阔,二是该处四周都是菜地,植被较多,人为活动少。”他说。
“31年过去了,往日的村庄如今已经成了城市的一部分。”杨仕贤说,“现在观测站西、南、北三面的公路,都是近几年建的。虽然这三条公路与观测站之间的距离,都符合30米的国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定,但他们已大大改变了周边环境,影响到热力辐射、植被等多个方面。”
杨仕贤认为,尽管全球气候变暖是趋势,但近年宜阳县气温屡屡高于周边地区,与当地气象观测站所处位置的环境变化有很大关系。
参照数据:新气象观测站数据显示,宜阳13日最高温41.5℃
除位于县城的这座气象观测站外,在宜阳县柳泉镇曹坪村村东,还有座正在运转、设备齐全的新气象观测站。不同的是,前一个气象观测站所观测到的气象数据,会实时传输给国家及省级气象部门,而后一个观测到的各种气象数据目前还只作参照之用,不向上一级气象部门传送。
“曹坪村新建的这座气象观测站,将在今年年底完全取代旧的气象观测站。”杨仕贤说,由于周边环境改变,旧气象观测站的搬迁迫在眉睫,新观测站今年年初已投入使用,但为保障气象数据的连贯性,新站将试运行一段时间,待通过省气象部门的审核后,才能取代旧站正式“上岗”。
新气象观测站建在丘陵的阳坡上,远离村庄,海拔接近宜阳县的平均海拔,视野开阔,正是气象观测的理想环境。13日,新气象观测站也详细记录了这天气温的变化。这里观测到的是,当天40℃以上高温持续的时间,是从13时许开始,到17时结束,而最高温则为41.5℃。
“新、旧两座观测站数据的对比分析,也证明了小环境对气象观测有较大影响。”杨仕贤说,“如果按照新观测站记录的这个最高温去‘参评’当日的全国高温排行榜,宜阳恐怕就不是‘第一’了。”
市民提问 专家解疑
连日高温,不少市民致电本报询问“高温”问题,对此,市气象专家姬鸿丽进行了解答。
问题一:宜阳能称为“火炉”吗?
答:宜阳虽然连连出现高温,但与我市其他县(市)、区相比,也只有1℃到2℃的差距,属于正常范围。而且一个地方能否被称为“火炉”,要经过多年的气象观测才能判断,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问题二:为何体表感觉到的温度要比预报中的高?
答:天气预报中的温度,是气象观测站百叶箱中的温湿度传感器自动监测到的,一般来说它距离地面1.5米高,而且是处在自然生长的草坪中,与我们所处的沥青、水泥、高密度的建筑物的环境不一样。城市的热岛效应,自然会让市区的温度稍微高一些,所以我们感觉温度要比预报的更高。
问题三:如何能让气象监测更准确?
答:气象监测的网格越密,小范围的天气现象监测会更准确。为实现这个目标,自2006年开始,我市启动乡镇区域自动观测站建设,目前已经建成69个多要素(风向、风速、湿度、温度、气压等)自动观测站、122个单雨量观测站,日后还将根据各地地形地貌扩大建站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