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雅琦 | |
去年3月,洛龙区李楼镇62岁的郭钢珍去某银行存款,一个姑娘热情地接待了她,并替她填好单子,办好手续。近日,郭钢珍去银行取钱时被告知,她当初并没有把钱存入银行,而是买成了保险。这是咋回事儿?
【事件】 稀里糊涂,存单变成了保险单
郭钢珍是李楼镇杨村人,靠捡破烂为生,“生意好了一天能挣20多元”。几年省吃俭用下来,她攒了6000元钱。去年3月,她拿着6000元钱到某银行李楼分行办理存款。
“刚进银行门,就有个姑娘迎过来问我是不是要存钱,那姑娘穿着和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衣服。”郭钢珍说,她没上过几天学,那名“工作人员”热情地帮她填了单子,她把钱交到了柜台里,业务很快就办好了。
前几日,因为家里有亲戚出了事急需用钱,郭钢珍赶紧到当初“存款”的银行去取钱,谁知银行工作人员却告诉她,当初她并没有把钱存进银行,而是买成了保险,无法立即取出。
听完银行工作人员的话,郭钢珍傻了眼,她赶紧回家让家人仔细看了看她手中的单子。
从郭钢珍的单子上看,她入的的确是一份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红双喜c款两全保险,属于分红型,保期10年,年交6000元,还要再继续交5年。
郭钢珍的家人立即拨打了新华人寿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询问如何能将交的钱取出来。客服人员说,只要携带相关证件到就近的客服中心就能取出来。只是,若现在支取,扣除“相关费用”后,只能取出4132.92元。
郭钢珍说:“我今年都62岁了,10年后谁知道会发生啥事?我现在就要全部取出来!”
【保险行业协会】 代办者需自律,存款者要看清
近年来,类似事件并不新鲜。记者在网上搜索“存款变保险”后,相关新闻非常多。
市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凡柱介绍,银行代办保险业务(下称“代办”)是符合相关规定的,但银行办理的保险业务隶属于保险公司,并非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银行必须明确告知用户所代办的保险的详细内容,不能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现在,在很多银行营业厅都会有代办人员推销保险产品,但市民在储蓄时对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清楚。当然,也有个别代办人员为了推销保险产品,而含糊其辞,混水摸鱼,忽悠存款者。个别代办人员需要自律,市民在存款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接受代办人员的高息诱惑。
【提醒】 防止被忽悠,巧妙利用犹豫期
那么,市民如何防止存款单莫名其妙变保险单?陈凡柱说,市民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办理存款业务还是办理保险业务。如果不小心买成了保险,市民在拿到保险合同后,有10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退保只收取10元左右的工本费。同时,保险公司应在犹豫期内对客户进行回访,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真正意愿。消费者应充分利用回访机会,了解所购买的保险产品,确定其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陈凡柱说,如果在犹豫期接到电话回访时,投保人确认所有内容都听明白了,那么,中途退保就要受经济损失;如果投保人是老人或孩子,投保内容不能完全听明白,那么,保险公司应给予全额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