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7月9日11时49分,央视新闻频道在播报“北京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亮相”新闻时,将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的生殖器部位打上马赛克。对此,有网友认为打马赛克不尊重艺术品,质疑“谁在遮谁的丑”。当天15时54分,央视复播该新闻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被去掉。(见今日本报B14版)
这件事不是说说笑笑就过去的。一者,给视频中不宜公开的内容打马赛克是新闻编辑的职责,只要编辑觉得可能影响美观、有伤风化或给观众带来严重的负面情绪,就有选择打马赛克的权力;二者,电视传播受众与博物馆展览的受众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普适的,后者是相对专业的,譬如一些生殖健康展,在展厅当然无须任何遮羞布,但未必适合在电视屏幕上公开播出;三者,中午时分的报道在时隔三四个小时再次播出时就去掉了马赛克,熟悉电视新闻编辑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重新剪辑编辑、报播制作的过程,起码说明节目编导对网络民意相当重视,这样的反应速度与互动姿态,对严肃新闻节目而言,确有值得欣赏之处。
眼下令人纠结的是:打上马赛克,艺术欣赏者不乐意,不打马赛克,节目编导有失职之虞。说到底,还是因为电视电影缺乏起码的分级制度。因此,一旦遇到“大卫”的时候,保守或开放,各有各的理。类似的纠结并不鲜见。譬如一部叫《轩辕剑》的电视剧,近日终于如期开播。此前,《轩辕剑》“禁播令”传言铺天盖地,炒作也好、误传也罢,若前置的分级审查制度健全,何来“禁播风波”?往前看,今年4月热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几秒钟裸戏引发的舆论喧嚣连美国导演卡梅隆都深陷其中……反思到最后,或轻或重的“审看权”备受自由裁量的拷问,而分级制度的缺失再次成为制度缺失的“痛”。
影视分级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马赛克不知该不该打、删戏的剪子不知从哪儿下,轻重不一、长短有别,就是因为缺乏一把准确衡量的尺子。欧美国家早就建立了电影电视分级制度,随着多元价值的碰撞与对垒、审美与道德标杆的动态演进,内容分级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大势所趋。
所以说,关键不在于打不打马赛克,尽快设立影视分级制度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