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古代称河南 说说咱们“河南府”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2 年 7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古代称河南 说说咱们“河南府”
□记者 孙钦良
  洛阳一向有古都之称,却忘了也曾沦为府治与县衙。一位外地学者说:我向洛阳人提起“河南府”,大多数人不知是怎么回事,好像说的是别的城市,与洛阳无关似的。

  二月河先生在《乾隆皇帝》一书中曾这样形容洛阳这座城市:洛阳为中原大郡名城,九朝故都胜地,其治化沿革比省城开封还要烟霞鼎盛些,也许正因为有此声望,加上此城水舟陆车人口辐辏且为中原向川陕湘鄂的通衢之枢,所以虽然仍是府治,却不用“洛阳府”,而称为“河南府”,一来显得体制尊大,二来也有为洛阳之尊避讳的意思。

  二月河的意思可能是说,洛阳这座城市很有来头,很有范儿,就像中国城市群中的皇帝一样,把“府”字扣在洛阳头上,就像皇帝戴了臣子帽, 这等于侮辱洛阳,因为洛阳体制尊大,向来是古都,不能降为“府”。所以为尊者讳起见,宁可让“河南”受委屈,也不能让洛阳受委屈,凡府治在洛阳时,就叫“河南府”。

  其实,洛阳不称洛阳府,并不是要避讳什么,而是洛阳古称河南,河南就是洛阳,洛阳就是河南,其中大有来历——

  1 洛阳古称河南,洛阳与河南常常画等号

  去年,我市重印出版的《元河南志》,开篇便有这样一段话:河南一词,在唐宋以前为县名或郡名,指洛阳附近地区。至明设河南布政司,始为省区称号。这就是说,河南这个称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洛阳独享,外地无份,只是到了明朝之后,河南才作为省区的概念面世了。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这里提到的“河”指黄河,而河东、河内、河南谓“三河”,是以黄河为坐标界定的区域,中华初始文明皆集中发生在这一地区。具体来讲,河东指山西省大部,河内指焦作一带(包括我市吉利区),河南则指洛阳。

  洛阳称河南,是与河东、河内相对应的,若从地理位置上看,河东、河内、河南这三个区域,恰恰构成一个鼎足之状,而洛阳的孟津县正好处于轴心,这个县的西北为河东,北部和东北为河内,其南面正是洛阳,也就是河南。

  有关史料显示,洛阳(洛邑)东周时为国都。秦置三川郡,郡治在雒阳(洛阳),西汉时析三川郡,东部为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河南从此成为地名,一直到清末,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这样的称谓,都特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东汉时雒阳为首都,曹魏时也为首都,但改雒阳为洛阳,行政建制沿袭东汉的。西晋改河南尹为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东晋十六国时期,河洛地区仍为河南郡。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隋代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唐代,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代置河南府,下领一州(陕州,治所在今三门峡市)十二县(洛阳县、偃师县、宜阳县、永宁县、灵宝县、阌乡县、陕县、渑池县、孟津县、新安县、巩县、登封县)。明代置河南府,下辖一州十三县(在元代辖境上增加嵩县);清代置河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后下辖十县,少了灵宝县、阌乡县、陕县。民国时期置河洛道,下领十九县,在清代辖境上又增加陕县、灵宝县、阌乡县、卢氏县、临汝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伊阳县。

  以上沿革堪称复杂,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点:洛阳与河南常常画等号,河南府这个冠冕,常常戴在在洛阳头上。

  2 “九州八府数洛阳”,这说明洛阳很有名气

  如今我们已经明白了,河南府这个词,一不指郑州,二不指开封,三不涵盖河南,而是指以洛阳为核心的地区,主要包括如今洛阳市、偃师市以及巩义市、孟津县一部分,总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古代所谓天下之中以及所称的中国,就是指这一带。

  这么一来,我们就明白民间为啥有“九州八府数洛阳”一说了。

  所谓“九州八府数洛阳”,目前有两种解释。第一说:洛阳作为天下之中,曾是帝王之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在华夏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和各地八府(“八府”乃虚指,譬如浙江曾出现“上八府”,大理政权统治后期亦设置“八府”)中,就数洛阳牛气了!

  第二说:洛阳作为河南府的治所,在清代中原地区“九州八府”中最繁华,最有名气 。“九州”具体是陕州、陈州、郑州、禹州、许州、汝州、光州、信阳州、裕州。“八府”也是虚数,泛指多。其实当时有“九府”,具体是河南府(洛阳市)、开封府(郑县、开封市)、怀庆府(焦作市、沁阳市)、归德府(商丘市)、彰德府(安阳市)、陈州府(淮阳县)、卫辉府(卫辉市)、南阳府(南阳市)、汝宁府(汝南县)。

  现在看来,第二说是比较可信的,因为“九州八府数洛阳”一语产生于近代,我省曲剧发轫后,民间艺人开始以《九州八府数洛阳》为题演唱,唱词皆颂洛阳繁华,一般为概括的方式,先从洛阳地理位置优越说起,然后说到帝王之都的辉煌,再说到物产丰富和民风淳朴。到后来,慢慢出现了人物,并依托王员外、肖员外等虚拟人物,衍生出情节,连带出洛阳,述说洛阳的繁华与名气。

  如今仍流传于武陟县(属焦作市)的民歌《王祥卧冰》这样唱:“九州八府数洛阳,洛阳有个大王庄。大王庄有个王员外,他有个儿子叫王祥。王祥他母得了病,一心想喝鲤鱼汤。十冬腊月冬雪寒,哪来鲤鱼煎鱼汤?王祥来到河岸上,慌慌张张脱衣裳。全身衣服都脱净,只身躺在冰凌上。冰凌暖开去逮鱼,逮了鲤鱼熬鱼汤。”

  这首民歌的内容虽涉及《二十四孝》故事,但因故事发生在洛阳,所以便以此为由头,巧妙地与“九州八府数洛阳”联系起来, 以说明洛阳这地方人杰地灵且风气教化都是至善至美的,同时也说明洛阳很有名气,连武陟县等地的人都在传唱。

  3 宋元以后洛阳是府治所在地,城不大,盛名在

  宋元以后,洛阳由都城降为府治,但百姓并不因此而看低洛阳,仍用曲艺形式来歌唱它,我觉得这才是正常的心理。与此相反,一些人竟始终有“洛老大”意识,总说洛阳过去是多么多么辉煌,只不过后来衰落了云云,不容许说洛阳半个不字,这种皇城根意识并不好。

  其实,一个王朝兴起了,一个王朝消亡了;一座城市崛起了,一个城市衰败了,这是极正常的事情——降为府的洛阳,降为县的洛阳,时运上虽说不济,“人格”上却不掉价。

  譬如明清时期,洛阳始终是道府所在地,城郭不大,盛名却在。到了1912年(民国元年),民国中央政府废清建制,中央以下设省、道、县三级,定开封为省会,废除洛阳河南府制,洛阳变为洛阳县。1913年改设河洛道,后又改为豫西行政公署、第十区行政公署。

  洛阳县城十字布街,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又连带形成“四关四隅”,即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西南隅、西北隅、东南隅、东北隅,也就是今日的老城格局。

  一位外地专家曾打趣说:东大街、西大街连在一起,其实只是一条街!南大街、北大街连起一起,也还是一条街!看来老洛阳只有两条街,真是个小巧玲珑的城市!

  不错,洛阳老城城池很小,绕城一周不过九华里,人口也只有七八万,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当年袁世凯、吴佩孚先后来建兵营时,都对洛阳帝都怀着敬畏之情,均不敢在老城动土,而是跑到城西建兵营,并由此形成西工地名。

  洛阳解放后,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4年,河南省组织专家讨论——省会是从开封迁往洛阳还是迁往郑州,一时拿不定主意,后经综合评定,郑州凭借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线交叉的枢纽地位而胜出,洛阳县则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

  1955年,洛阳县被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一部分划入偃师县和孟津县。当年7月,成立涧西区;1956年,成立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1957年,成立瀍河回族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属洛阳市。

  1986年,洛阳地区被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从而拓展了城市空间,拉大了城市框架。进入21世纪以来,洛阳城区进一步扩展,又成立了几个城市区,城乡融合速度加快,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正向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迈进,比旧时的“九州八府数洛阳”更有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