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莫言家乡计划投6.7亿元打造旅游带,“弘扬红高粱文化”。可是,在莫言的家乡,由于收益太少,高密当地的农民已不种红高粱。“我估摸着一年要投入1000万。” 当地管委会主任范珲说。至于钱从哪里来,范珲毫不犹豫地说:“赔本也要种!”(10月18日《新京报》)
高密最大一家农家乐将店名改为“红高粱庄园”,饭店里的包间名称均与莫言小说有关;胶州电视台强调莫言是喝胶河水长大的,受胶河文化影响;连一游客都从莫言家的地里挖出一根萝卜,塞在衣服里带回家后向人们展示:“莫言家的萝卜,莫言家的萝卜啊!”
民间,特别是老家人,对于“莫言热”表现出亢奋倒能理解,但连当地管委会在面对莫言父亲“低调”要求时表示:“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以及“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这就让人感到不解。
“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这是什么逻辑?公权作为的边界在哪里?
对名人的价值进行最大化地利用,能给高密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地区带来的机遇确实是千载难逢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虚名”带来“实货”,把荣誉物质化的冲动,加上“为家乡争光”的冠冕说法,让一切行为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可是,这些行为背后的不合理、不理智,不应被忽视。
当地官员希望用“大投资,大招商,大发展”来促进旅游业,但高密不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和周围县市的旅游产业相比没有突出特色。
6.7亿元不是个小数目,若成本收不回来,势必成尾大不掉之势,届时造成的重大损失该由谁来埋单?公共财政不可因领导拍拍脑袋便可肆意挥霍。笔者不禁怀疑,他们真的懂莫言吗?他们读懂了莫言的作品吗?他们明白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意义吗?
也有人提出,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可这事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在莫言获奖后,莫言旧居屋后曾竖起过一块介绍莫言的大展板,但第二天就拔掉了,原因是展板上有几个错字——小展板尚且如此,匆匆上马动辄数亿的项目,并期许获得较大收益,能实现吗?
让莫言歇歇吧,文学说到底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东西。莫言的作品只能代表他自己,一个人获奖,并不证明中国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代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
但让人遗憾的是,当瑞典传来喜讯,莫言虽然还是莫言,高密却已不再是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