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洛阳工业的发展状况,本期介绍这一时期洛阳的商业概况。
清末,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洛阳因地理位置重要,因而成了外国商品的集散地,各种货物从上海、青岛、汉口等口岸运到洛阳后,再由商人转销到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其间,有一部分商人发了横财,成了富商大贾。与此同时,豫西地区以及山陕等省的土特产也都在洛阳集中,然后转到上海、汉口、天津等地出口。
1909年汴洛铁路通车以后,河南府火车站即现在的洛阳东车站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因其临近铁路,交通便利,里面多是潞盐庄、煤炭公司、饭店、旅馆等;城西小街一带由于紧邻兵营,发展成为西工小街(营市街)市场,里面多是一些小饮食店、小酒店等。
1912年,洛阳首次出现了由外资经营的商业公司——洛阳义和烟草公司。到1916年,该公司更名为重庆烟草公司,地址在东大街。19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卷烟机,使英国和美国在卷烟工业技术和产品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加强了对外原料掠夺和商品输出。
1914年,袁世凯在西工修建兵营,由此西工出现了“营市”,并逐渐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取名为营市街,就是后来洛阳的西工小街市场。当时在兵营的最西端的西小屯附近还有一个营市,名为营市西街。
民国初期是洛阳城内最繁盛的时期,南关是洛阳最大的物资贸易市场,西关是洛阳的建筑材料市场,火车站是洛阳的棉花市场,东关是洛阳的烟草市场,三复街变成了货栈街。后来,铁路成就了火车站一带的商业繁荣。火车站建成以后,南关和三复街一带的商业从此萧条,大部分货栈向火车站转移,火车站成了洛阳日夜喧闹、繁华兴盛的商业中心。
1920年,吴佩孚进驻洛阳,建立直鲁豫巡阅使署,将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到洛阳。各省在这里均设有办事机构,有些西方国家代表也常驻洛阳。大批军政要人来洛,使得洛阳人口猛增,对高档日用品的需求迅速攀升,饭店、旅馆业迅速发展,由此刺激了洛阳商业的畸形发展。当时洛阳出现了高级日用品店、高级化妆品店、高级旅社和餐馆等。西工兵营区的营市街是为驻军服务的商业街,北京福来祥百货店、浙江宝城饭店、山东谦信颜料店先后迁此,久福百货店、绿茂茶庄和正兴茶庄等生意十分兴隆。
经营糕点礼品有名的有合盛栈、长春、会芳、四茂恒等酱园,经营官粉业的有祥发永官粉庄,经营银饰品的有19家银楼,经营鞋帽业的有老荣章、新荣章、乾盛俊、福履成、信荣章等90家。
这个时期,洛阳各商号物资充裕,不仅有本地的土特产品,而且充斥着国内外各种工业品,如日用化工产品、洋布、洋油等。1924年,吴佩孚战败逃离洛阳,他在洛阳开办的“豫钱官钱局”发行的钞票作废,洛阳的商界各行、店多受其害,不少店铺因此而倒闭。
1921年,“合盛公”改名为“合盛栈”,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合盛栈食品厂。“合盛公”是清嘉庆年间在洛阳北大街开业的,主要经营食油和食盐,是“合盛栈”的前身。
在民国最初的20年里,洛阳南关贴廓巷一带是一个批发市场,那里经营批发业务的商号很多,约占当时洛阳市场上批发业务的70%。他们还经营德国的三枪牌市布、太西缎、双狮颜料、日本布、英国布、肥田粉、火柴、石油等商品。汴洛铁路火车有一段时间只通到洛阳,山陕两省的商人都到洛阳批发进货,再转运到山陕两省。
(摘自《洛阳这百年》 紫城 编著)